在粵軍將領中,張發奎算是一個比較特殊的人物。
他全力投身國民革命,與葉挺、葉劍英、賀龍等人建立起深厚交情,卻又多次拒絕對方的起義邀約;他傾力打造出北伐時期名噪一時的“鐵軍”,卻又親手將全部心血推向內戰深淵;他曾被老蔣視為重點拉攏對象,卻窮其半生都奔走在“反蔣”路上……
當然,提起張發奎,最讓人津津樂道的還是他和同為粵系出身的汪精衛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恩怨情仇。
張發奎是1919年加入孫中山援閩粵軍隊伍中,雖說資歷算不上深厚,但憑借此后征討陸榮廷舊桂系和平定陳炯明叛亂中立下的戰功,升遷重用還是水到渠成的。
彼時的孫中山,剛剛擺脫了依靠地方軍閥進行國內民主革命的束縛,正集中精力將粵軍經營成一支獨立且忠誠的國民革命軍部隊。站在這個風口上,能征善戰的張發奎前途自然是順風順水。
即便在孫中山去世后,張發奎依舊能在粵軍中得到信任重用,先后擔任由大元帥府警衛團、鐵甲車隊組建成的第四軍獨立旅旅長、12師師長等職務,再加上與我黨交往密切,張發奎的部隊里不僅共產黨員力量居多,整體戰斗力也比其他友軍高出一籌。
北伐開始前,張發奎已經是粵軍中冉冉升起的“明星”了。
正所謂人怕出名豬怕壯,毋庸置疑,出名后的張發奎很快就面臨著各方勢力的積極拉攏。這其中,最先出手,也是出手最闊綽的當屬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的老蔣了。
對老蔣來說,僅靠自己手創的嫡系部隊第一軍,顯然無法完成北伐統一的目標,更難以助自己走上權力舞臺中央。為此,他使出了一如既往的“殺手锏”——金錢收買。
除了北伐途中偶遇張發奎后大筆一揮撥給對方3000大洋那次經歷外,老蔣在1927年初還單獨召見過一次對方并直接奉上5000大洋的軍費支票。而接下來他對張發奎說的話也十分耐人尋味:
這話要是說給別人聽,估計對方內心在抗拒之余,難免會對老蔣的操控打壓手段嗤之以鼻。可偏偏職業軍人出身的張發奎本就對“軍人干政”的話題不感興趣,對老蔣的這番言論也就產生強烈的認同感。
一邊是老蔣的春風得意,一邊是張發奎的風頭正盛,兩個人就這樣達成了一種盡在不言中的默契。
見張發奎這么上道,老蔣也就好人做到底,送佛上西天,將同為第四軍出身的粵系將領陳明樞免職,由第四軍軍長張發奎兼任國民革命軍第11軍軍長。
一人同時手握兩個主力軍,這在當時的北伐軍將領中算得上首屈一指的存在了。不過,張發奎恐怕做夢都不會想到,自己剛剛嘗到雄兵在手的甜頭,轉而又要面臨“眾叛親離”的苦果……
張發奎兼任第11軍軍長不久,老蔣就在上海發起了“四·一二政變”,將屠刀揮向了昔日并肩戰斗的共產黨人。
這樣一來,老蔣不僅將我黨推向了武裝反抗的一面,也同汪精衛為首的武漢國民政府形成分庭抗禮之勢。這個時候的蔣汪二人,誰能掌握更多軍事力量,誰就擁有日后問鼎中原的話語權。
此時的張發奎,幾乎毫無懸念的站到了汪精衛這邊。從表面來看,似乎是自己手中的第四軍和第11軍全都駐軍武漢,不過是近水樓臺的選擇而已。
但如果只這么單一看待的話,又未免太低估張發奎的頭腦了。他本人雖說對政事沒有濃厚興趣,但也并不代表他缺乏清醒的頭腦和判斷。
在張發奎看來,汪精衛是孫中山的忠實追隨者,又是對方臨終遺囑的見證人,無論從資歷還是“正統”地位來講,都比當時半路殺出的老蔣有優勢。
更關鍵的一點,汪精衛手中并無可以直接掌控的軍隊,憑借粵系出身和“鐵軍”威名,張發奎在汪精衛這邊所受到的倚重程度自然是擁有嫡系部隊的老蔣無法滿足的。
因此,張發奎當時對老蔣的拒絕有多義正言辭,對汪精衛的追隨也就多么死心塌地。
不過,除了汪精衛之外,張發奎其實還有一個可供選擇的合作對象——共產黨人。但在這個問題上,張發奎本人卻表現出了模棱兩可的態度。
一方面,他掌握的軍隊中遍布共產黨員和組織力量,這在當時已經不是什么秘密了,而張發奎對待這些昔日的摯友、下屬本著一種“做人留一線,日后好相見”的態度,在九江將他們禮送出境。
另一方面,對南昌起義和廣州起義前夕我黨爭取加入起義軍隊伍的意見,張發奎卻直接表示了拒絕,對汪精衛的支持態度也頗意味深長。盡管南昌起義時賀老總連這位老上司的“總指揮”位置都提前預留出來,可終究還是沒能動搖張發奎的意志。
話雖這么說,但張發奎接下來的日子也是水深火熱。周恩來、葉挺、賀龍等人成功組織南昌起義后,張發奎身邊近三分之二的部隊被拉走,自己成了名副其實的“殘軍”。
關鍵時刻,時任第四軍參謀長的葉劍英借機向張發奎建言獻策:與其追趕并同起義軍拼斗,倒不如直接返回廣東與李濟深爭奪霸權。一來可以趁勢恢復部隊元氣,二來借助大本營積累力量,日后無論老蔣還是汪精衛,必然會進行新一輪的拉攏爭取。
這話算是說到張發奎的心坎兒上了。回師廣東后不久,張發奎與黃琪翔一同發動了轟動一時的“張黃兵變”,計劃以此奪取對廣東的軍政控制大權。
但很快張發奎就遭到了李濟深與新桂系李宗仁的聯合軍事討伐,加上葉挺、張太雷等人在廣州境內發起的起義沖擊,內外交困的張發奎就此元氣大傷,一蹶不振。
值得一提的是,廣州起義前,葉劍英與惲代英曾主動聯系張發奎一道起義反蔣,但張發奎卻有些不耐煩的回復:
人各有志,不可強求。張發奎拒絕加入起義大軍固然有著自己的難言之隱和多重考慮,但就現實發展情況來看,損兵折將、擁汪失敗的結局又側面印證了張發奎的抉擇實在算不上多高明……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用在這一階段的張發奎身上顯得恰如其分。
這邊張發奎鐵了心的追隨的汪精衛,為此甚至公開宣稱“不管是非、一直崇拜”等言論。但另一邊,汪精衛的態度卻顯得不是那么友好。
張發奎在“擁汪反蔣”的過程中不僅消耗著自己手中本就有限的兵力,同時也將北伐時“鐵軍”的名號抵消殆盡。
如果不是朱毛會師井岡后繼續沿用工農革命軍“第四軍”稱號,以及好友葉挺在抗戰初期使用的“新編第四軍”番號,估計這支北伐鐵軍的戰斗精神將過早的被那一代革命者們所拋棄。
1930年中原大戰時,張發奎與李宗仁結成兩廣同盟,出兵北上湖南增援。因戰事進展不順,部隊處處被動挨打,打到最后,整個第四軍僅剩下2個團的兵力。
這樣一來,第四軍成了名副其實的“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部隊,張發奎不想將隊伍直接解散,但此時又沒有話事人站出來替自己“美言”,索性借“九一八事變”后抗日形勢緊張而申請北上抗日。
經他這一折騰,老蔣反而下令將殘缺不全的第四軍調往江西“圍剿”前線參加內戰,部隊番號暫時保留下來了,可如同無源之水、無根之樹的第四軍早晚又勢必淪為老蔣的戰爭“殉葬品”,張發奎苦不堪言,更心有不甘。
但更令他心灰意冷的,是自己一心擁護支持的汪精衛本人的敷衍塞責態度。彼時作為國府行政院長的汪精衛,雖說手中沒有實際權力可供驅使,但畢竟處在這樣一個位置上,有些話說出口,老蔣在情面上還是會照顧一下的。
可問題就在于,張發奎處處維護汪精衛,但汪精衛卻將他和第四軍棄如敝履,恨不能早日與之撇清關系,這可就有點不太地道了。
張發奎去找汪精衛談事情,汪精衛找夫人陳璧君借口生病而阻攔。事后張發奎也知道汪精衛是故意躲著自己,畢竟同一時段對方跑去杭州見老蔣時可是一點不拖泥帶水。
但隨后登門探訪汪精衛時,對方的一句牢騷話語卻深深中傷了張發奎。原來,心直口快的張發奎不等傭人通報完便徑直向汪精衛辦公室走去,卻在臨近門口時聽到對方脫口而出一句“又來了,討厭,討厭”。
汪精衛的話未必是直接對號入座張發奎,畢竟飽受老蔣壓制的他看誰都沒有什么好心情,但說者無意,聽者卻有心。
加之此后張發奎請求汪精衛安置第四軍散落在京滬一帶的軍官一事上,再次被對方的敷衍態度所中傷。一氣之下,張發奎在推心置腹后也算公開與汪精衛撕破了臉:
感到理虧的汪精衛雖然在事后有所行動表示,但與張發奎的關系裂痕卻再無修復的可能了。
及至抗戰初期汪精衛變節投敵,成立偽政權同億萬國民站在了對立一面,張發奎亦痛心疾首,但了解汪精衛秉性的他對這一行為并未感到太多意外。多年以后,當與身邊人談及汪精衛的叛國行為,張發奎曾有著一針見血的評價:
民族大義歷來高于一切,在全國上下投身抗日救亡的關鍵時刻,汪精衛走上一條與之背道而馳的路徑,于公于私,于情于理,他都無法得到張發奎的諒解,更不會得到民眾的寬恕。
不知道晚年的張發奎是否因昔日大革命時期的沖動追隨而心生悔意,但至少有一點可以肯定:追隨汪精衛“革命”對他來講是一件并不光彩的事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