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朋友給我發了個某自媒體的視頻,該自媒體用美烏剛剛簽署的《礦產協議》,來抨擊之前支持烏克蘭的人聲討美國利用該協議勒索出賣烏克蘭是子虛烏有;同時聲稱自己早在幾個月前就已經看透這一切。
這種純純的馬后炮美吹真的讓我破防了,因為2月28日澤連斯基在白宮遭到羞辱時的礦產協議,與前天簽署的礦產協議是完全不同的內容。澤連斯基之所以被羞辱,就是因為他拒絕簽署那份出賣烏克蘭安全和未來的一紙協議!
關注我的都知道,我是條美狗(我認為這是褒義詞),我支持烏克蘭。但我絕對不是美吹!所以今天就美烏最新簽署的礦產協議,來聊聊俄烏戰爭未來的走向,以及特朗普的真實目的!
重建基金,本質還是礦產協議
2025年4月30日,美國與烏克蘭正式簽署了《礦產資源合作協議》,設立“重建投資基金”,并承諾以烏克蘭自然資源的未來收益換取戰后重建資金與長期經濟合作。這項表面上聚焦于礦產開發的經濟協議,實則隱含著深刻的地緣政治意圖,對俄烏戰爭的走向以及美國對俄羅斯戰略的再定位,產生了重要影響。
首先,該協議的核心,是用烏克蘭關鍵礦產未來收入的50%作為對美國重建支持的回報。資源,尤其是鋰、稀土、鈦等對全球能源轉型和軍工產業至關重要的礦產,成為美烏戰略合作的紐帶。
盡管協議沒有包含烏克蘭所要求的明確軍事安全保障條款,但它實質上是美國對烏克蘭國家存在的一次“經濟背書”,是一種“資源質押換重建”的結構性承諾。這意味著,只要該協議有效,美國在政治上無法允許烏克蘭作為國家“消失”或被瓦解,從而形成了事實上的安全綁定。
因此,該協議某種程度上阻止了“烏克蘭崩潰論”的路線發展,標志著美國不會完全放棄烏克蘭這個前沿緩沖國家,而是通過經濟深度綁定實現“戰略穩固”。
美國軍援
特朗普的外交策略歷來強調“交易型現實主義”而非意識形態對抗。此次協議的簽署,某種程度上正是他“做成一筆大生意”的體現。該協議的簽署為特朗普施壓布丁提供了新的籌碼。
接下來可能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1. 為了保護美國在烏克蘭礦業和重建中的投資,美國可能對俄羅斯采取新的、不以皿煮為名、而以“破壞經濟秩序”、“搶掠資源”為由的制裁方式。這種非意識形態的制裁方式,更符合特朗普“強硬交易”式邏輯。
2. 美國可能對俄羅斯釋放出明確信號:如果愿意撤軍或簽署停火協議,部分西方制裁可以放緩,甚至為俄方開放某些市場機會。這個邏輯與1970年代的“石油換市場”模式類似。
3. 特朗普團隊可能主導一個“現實主義版本”的和平談判框架:允許部分地區維持現狀、暫停戰斗,以便美烏礦業合作順利展開。這種框架的核心是:”不徹底打敗布丁,但要阻止戰爭升級和經濟失控“。
從俄羅斯角度看,此協議是一次深刻的戰略警告:烏克蘭正在從“軍事前線”轉向“美歐經濟附庸”,而非回到俄語世界。對布丁而言,這至少帶來三個挑戰:
1. 布丁一直宣稱烏克蘭是被西方“利用”的棋子,而協議的簽署表明:烏克蘭正在用資源主動換取發展,這種“自主交易”削弱了布丁所宣揚的“被操控論”。
2. 烏克蘭的礦產多集中在頓巴斯和第聶伯河流域一帶,部分地處俄占區。若俄羅斯無法在外交或軍事上阻止協議實施,它將失去對黑海—東歐資源走廊的地緣控制力。
3. 布丁可能考慮破壞關鍵礦區或基礎設施,以阻止該協議的落實。但這會引發與美國利益的直接沖突,代價極高。更可能的,是俄羅斯轉向間接破壞,如支持內部破壞、煽動烏克蘭政局不穩,試圖拖垮烏克蘭的執行能力。
侵略者
另一個更深遠的問題是:該協議是否意味著烏克蘭正式放棄收復全部被占領領土?
表面上,協議沒有涉及領土讓渡;但實際上,重建基金的收益計算、資源投資范圍,是默認“事實控制線”作為基礎的。這意味著:
美國和烏克蘭的合作,將優先在烏克蘭現行控制區展開;
被俄占領的礦產區(如盧甘斯克北部、頓涅茨克東部)將被“暫時擱置”,以避免激化沖突;
如果某片地區長期無法控制,烏方可能通過條款重寫或收益替代,實際上默許其“暫時性喪失”。
這無異于承認“戰爭未完全勝利的前提下的經濟恢復”,是一種“現實主義領土割讓”。
取自網絡
未來的俄烏戰爭,可能不再以軍事進攻為主要焦點,而是轉向圍繞礦區、能源走廊、重建基金展開的“經濟對抗戰”。美國不一定需要再提供大量軍援,而是用金融和資本控制戰爭的節奏。
烏克蘭最終是否能贏得這場戰爭,或許不取決于戰壕前線的硝煙,而在于誰控制了地底的鋰、石墨與稀土。
從現實分析,這份協議雖然未必構成嚴格意義上的“敲詐”,但確實帶有明顯的“特朗普式勒索交易風格”,而且這種風格對烏克蘭是一種高度不對等的壓制與利用。
戰爭狀態下的逼簽——弱國無選擇
烏克蘭仍在被俄羅斯侵略、大片領土被占、國家財政幾乎破產的極端困境中簽下協議,而美國則用“停止軍援”的威脅作為談判背景。澤連斯基曾在2月白宮拒簽草案時直言:
“我們不準備出賣國家未來。”
要軍援?先交出未來資源的50%。這更像是救命錢的高利貸,而非無條件援助。
特朗普團隊在白宮羞辱澤連斯基
雖然協議承諾收益用于烏克蘭重建,但美國顯然在掌握著基金結構、監督權與礦產開發主導權。這種資源換金錢、金錢換主權保障的結構,本質上是一種用強勢資本鎖死一個弱國未來命運的殖民性安排。
這不是互利的合作,而是“你無路可退,所以你必須接受我開的條件”。
特朗普多次公開表示“不想給‘免費的援助’”,主張讓烏克蘭“自己付錢”來換安全。這種赤裸裸的交換邏輯,雖然合法,卻違背了國際援助中最基本的“同盟道義”。
他用的不是槍,而是礦:“你要想活命,得給我資源。”這難道不就是一種更高級的脅迫?
不過從法律角度,該協議更接近“不平等條約”,而非“犯罪意義上的敲詐”。
通俗的說:
“特朗普以撤軍援為威脅,逼迫烏克蘭將關鍵礦產未來收益質押給美國,以達成一項服務其自身戰略與商業利益的協議。”
這種行為不是黑幫那種“你不給我就砸你店”的敲詐,但卻是帝國時代那種:“你若不跪下,我不會拉你一把”的交易性壓迫。
這是一場不帶刀的搶劫,披著協議外衣的地緣收割
如果說拜登政府試圖“援助烏克蘭贏得戰爭”,那么特朗普的思路更像是“讓烏克蘭輸得對我有用”;
與其說是幫助,不如說是在烏克蘭死亡線上做的一筆強買強賣;
這不是“敲詐”一個人,而是用超級大國身份勒索一個國家的未來。
從某種意義上說,烏克蘭已經贏得了這場戰爭,雖然代價很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