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日,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塔米·布魯斯輕描淡寫地宣布:美國將不再擔任俄烏和平談判的調解人。消息一出,輿論嘩然。有人驚呼“美國要拋棄烏克蘭”,有人痛斥“特朗普出賣盟友”,但若仔細拆解近期美烏簽署的《礦產資源協議》和軍售動態,這場看似突兀的外交轉向,實則是一場精心策劃的“資源殖民”陽謀。
美國調解立場的轉變,早有預兆。早在2025年2月,北約防長會上,美國防長赫格塞思便直言“烏克蘭恢復2014年邊界是虛幻目標”,并暗示歐洲應承擔更多軍費責任。到了4月,副總統萬斯更威脅“若俄烏不按美國方案讓步,美方將退出談判”。這些信號表明,特朗普政府早已對無休止的斡旋失去耐心。
而真正的轉折點,是4月30日美烏簽署的《礦產資源協議》。這份協議表面“慷慨”——美國免除烏克蘭數千億美元債務,承諾投資開發礦產,甚至允許烏克蘭保留資源主權。但細究條款,處處暗藏殺機:烏克蘭每發一張新采礦許可證,收益的50%自動注入美烏共同管理的基金;美國企業通過技術轉讓和承包項目,實際掌控開采權;協議有效期數十年,前十年收益不得分配,全由美國主導“重建”。難怪烏媒自嘲:“這像癌癥病人賣腎換化療錢——不賣馬上死,賣了還能活幾年。”
美國退出調解,絕非放棄烏克蘭,而是轉換角色——從臺前的“和平使者”轉為幕后的“資源操盤手”。
首先,止損與收割并行。俄烏戰爭持續三年,美國對烏援助超1830億美元,但烏方承認實際到賬僅760億。特朗普政府深知,繼續填坑只會拖累國內支持率(當時已跌至39%),于是以“免除債務”為名,將未來烏克蘭礦產收益的50%鎖定為長期回報。這種“以資源抵債”的操作,既避免了與國會硬剛,又為美國新能源產業囤積戰略儲備——烏克蘭的鋰、稀土和黑海油氣儲量,正是電動車和軍工產業鏈的命脈。
其次,迂回圍堵中俄。協議中明確“任何支持俄戰爭機器的國家不得參與烏克蘭重建”,劍指中俄正常貿易。更關鍵的是,美國試圖打破中國稀土壟斷(全球90%精煉產能在中國),但現實很骨感——烏克蘭多數礦產位于俄控頓巴斯,開采難度極高,且美國即便獲得礦石,仍需中國技術加工。諷刺的是,協議簽署同日,中國宣布內蒙古發現百萬噸級釷礦,進一步鞏固稀土霸權。特朗普的“資源脫鉤”大計,反倒成了中國技術話語權的墊腳石。
最后,綁架歐洲地緣棋局。美國一邊甩開調解包袱,一邊通過軍售(如5000萬美元防空系統)維持對烏控制,同時逼歐洲接盤安全責任。北約內部早已分裂:德國堅持“和平需與歐洲共同實現”,法國鼓吹烏克蘭入北約,而美國冷眼旁觀,甚至提議派“無北約第五條保護”的維和部隊。這種“離岸平衡”策略,既讓俄歐持續消耗,又讓美國騰出手布局印太。
澤連斯基簽下協議時,未必不懂其中陷阱。但戰爭摧毀了烏克蘭30%的GDP,財政赤字高達200億美元,西方援助日漸吝嗇。美國趁機掐住軍援命脈——協議暗藏條款:“不簽?愛國者導彈也別想要了。” 烏東四州的礦產雖在戰火中,卻成了澤連斯基的“救命稻草”。只是,當美國公司以“重建”之名承包基建、抽走紅利時,烏克蘭人終將發現:資源挖空之日,或是美國抽身之時。
更可悲的是,這場交易連“喪權辱國”都算不上——大國博弈中,小國從來只有“怎么賣”的選擇權。正如網友銳評:“榮耀屬于烏克蘭,土地屬于俄羅斯,礦產屬于美國。”
《礦產資源協議》曝光時,英媒驚呼其嚴苛程度“堪比一戰后的凡爾賽和約”。但歷史從不簡單重復:百年前的條約用領土懲罰戰敗國,今日的協議用資本殖民資源國。美國的“新型帝國主義”,不再依賴槍炮占領,而是通過債務、技術和合同,將小國鎖進全球產業鏈的底層。
而對烏克蘭而言,這份協議或許是絕望中的最優解——至少,它換來了續命的資金和軍火。只是當未來的孩子問起“為什么我們的礦產消失”時,不知澤連斯基的繼任者該如何回答。
后記:國際政治從來是利益與謊言的合謀。美國退出調解,絕非仁慈或退縮,而是換了一副更隱蔽的鐐銬。而當中國在稀土戰場筑起技術護城河,歐洲在能源困局中掙扎時,真正的棋手,早已在棋盤外寫好了新劇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