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東湖公園是當地一個熱門釣點,據說里面有很多的大魚,不過奇怪的是,在這里釣上來的魚大多不是本土物種,而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外來物種。據常年在此釣魚的羅師傅說,東湖雖然是人工湖,但湖里最常見的是紅眼鯪、羅非魚這些外來物種,有時候還能釣上來食人鯧。這些外來物種的生長速度比本土魚快很多,因此就被引進國內用來發展養殖業。
它們不僅適應能力強、繁殖速度快,而且食性廣泛,甚至有些外來物種的習性特別兇猛,會直接攻擊其它魚類。相比之下,本土魚種生長較慢,對水質和環境變化比較敏感,在資源爭奪中總是處于劣勢地位。
東湖公園的水域環境恰好為這些外來物種提供了理想的生存條件,水溫適宜、食物充足,再加上缺乏天敵,它們得以迅速繁衍了起來。羅師傅說幾年前還能釣到本土鯽魚或鯉魚,但現在幾乎清一色都是外來魚種。
在我國本土的一個公園湖中,為何全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外來物種呢?其實,這一現象的背后,主要是人為放生活動造成的。在廣東地區,放生祈福是民間習俗,很多人相信通過放生可以積累功德、消災解難,而市區里的公園湖由于交通便利、環境對外開放,常常成為當地放生者的首選之地。
羅先生說他幾乎每隔三五天就能看到放生活動,放生的物種五花八門,除了有少數人放生的是金魚、錦鯉以外,大部分人放生的都是羅非魚、巴西龜,大嘴黑鱸等外來物種。為什么這些放生者喜歡放生外來物種呢?這其實與當地高度發達的淡水養殖業密切相關。
廣東不僅擁有豐富的淡水資源,還擁有溫暖濕潤的亞熱帶氣候條件,這些優勢為淡水養殖業的發展提供了理想環境。經過幾十年的產業積累,廣東地區的養殖業處于全國領先地位,這種優勢導致廣東各地的水產批發市場、觀賞魚市場有大量的外來物種。
由于很多放生者缺乏基本的生態常識,不了解外來物種可能帶來的生態風險,再加上部分商販為了賺取暴利,會刻意夸大放生外來物種的功德,將外來物種包裝成有靈性的放生物種高價出售,于是就有大量外來物種被放生到了自然水域中,最終造成生態問題。
事實上,物種入侵已成為全球性的生態問題,它們強大的入侵能力和頑強的生命力令各國環保部門倍感壓力。從北美的亞洲鯉魚泛濫,到歐洲的大閘蟹成災,外來物種靠著缺乏天敵、繁殖迅速等優勢,往往能在短時間內占據優勢地位,擠壓其它物種的生存空間,特別是像我國這種洪水頻發的國家就更容易出現外來物種的入侵了,這導致我國在防控外來物種方面長期面對著嚴峻的挑戰。
以泰鯪魚為例,這種外來物種最初只分布在東南沿海的廣東、福建等地,但受洪水和養殖業轉移等因素的影響,它們的入侵范圍已逐漸擴散到贛江、湘江等水域,而羅非魚、大嘴黑鱸等外來物種也呈現出從沿海向內陸擴散的趨勢。
但值得慶幸的是,我國不同地區之間的氣候差異是比較明顯的,而大部分入侵我國的外來物種都是亞熱帶和熱帶地區的物種,雖然它們能在廣東等南方地區迅速繁衍起來,但它們難以入侵到氣候偏寒冷的長江中上游及黃河以北的地區。
總的來說,深圳東湖公園的外來物種泛濫問題又一次為我們敲響了警鐘,我們必須加強對外來物種的管理,否則本土生態系統和漁業資源都會被外來物種嚴重破壞,只有建立嚴格的監管機制,才能有效保護我國的生態安全和生物多樣性,否則我國恢復生態將永遠只能是幻想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