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長海醫院神經外科醫生、醫學博士鄭智元被病人上來問:我是“正規軍”,還是協和出品的地主家的“保安團”。她趕緊澄清:“有患者問我,我是不是‘4+4’,我說,我是‘正規軍’?!?/p>
鄭醫生哭笑不得,她建議以后醫生在上班時間衣服上都要寫上“非4+4”幾個字,來自證是正規軍,以避免病人問起太尷尬。
這種荒誕感背后,是社會對醫學教育的認知偏差在作祟。頂尖院校的“精英培養模式”本是多元醫學教育的一環,如今卻被異化為衡量醫生水平的唯一標尺。
那些啃著冷饅頭熬夜背書、從普通醫學院一步步打磨臨床能力的醫生,不該因“出身標簽”被打上問號。
醫學的價值從來不在學歷光環,而在診室里的專注、手術臺的精準、對患者的共情。當患者執著于“是不是協和出品”,何嘗不是對醫學本質的誤讀?
含辛茹苦十余載好不容易才上崗執業的醫生心里憋氣,當上醫生了看病還要查看自己的學醫經歷,這是誰造成的?
北京協和醫院爆出的“4+4事件”,讓好多人接受不了,就連不少正規醫生也這么認為了。
“4+4”初衷是好的,要培養德藝雙馨的醫學人才,但培養時間過短,還有定點招生的嫌疑,這就太不科學了。
說到底還是社會上的歪風邪氣讓人才培養程序變了味,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
當患者看醫生時,也學會了怯生生地問一句:“您是不是”“4+4”的呢?也不知道會尷尬了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