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2020年NBA奧蘭多隔離園區,雖然已經是五年前的事,但是大多數當時的主力球員依舊活躍于聯盟中,一部分當年的爭冠隊伍也還是能夠保留著部分原班人馬。
但是在球員之外,對于NBA主教練們而言,局面就已經完全不同了。
在當時進入隔離園區的22支球隊中,目前只有熱火主教練斯波還留在原職位上,其他人全部走馬下課,而在沒進隔離園區的另外8支球隊中,目前也僅剩下一位主教練依然在崗:來自金州勇士的史蒂夫-科爾。
在最近這幾年,總冠軍已經不足以保障主教練位置的安全。在2019年奪冠的猛龍,最終在奪冠四年后解雇冠軍教頭尼克-納斯。四年時間放到現在來看,已經是相當長的奪冠安全期了。
沃格爾在2020年帶領湖人奪冠,在2022年被解雇;布登霍爾澤在2021年帶領雄鹿捧杯,在2023年下課;邁克-馬龍則是在2023年率隊登頂后,于本賽季常規賽剩下3場的危險時刻被掘金開除。
這不只是什么冠軍魔咒,在冠軍之外的人也同樣危險。上賽季闖進季后賽的16支球隊中,有三隊在季后解雇了主教練;另有雄鹿一隊,是在賽季中期開除主教練,隨后阿德里安-格里芬在臨時帶隊打出30勝13負后,無聲無息地就離開了。
而在這些人之外,最令人意外的主帥下課案例,應該是灰熊解雇詹金斯。當時灰熊的戰績為44勝29負,在最近兩個健康完整的賽季里一度帶隊打出西部第二,這些出色的履歷依舊沒有能夠幫他贏得安全。也因為這些主教練下課的過于離奇,導致有一部分甚至都忘記了,2023年全票獲選最佳主教練的邁克-布朗,也在本賽季被國王掃地出門了。
這似乎就是現代NBA的大趨勢,只要球隊遇到一絲阻力,不管之前的成績多么出色,最后的結果往往就是解雇主教練。
而目前這樣的趨勢似乎還在蔓延,原本以為是某支球隊因為這樣而得到了成功,起到了帶頭效果,但我們盤點來看,大多數做出改變的球隊,最終都停滯不前,甚至變得更加糟糕了。
當然,也有一些成功案例。諸如湖人,雖然季后賽首輪出局,但是管理層應該不后悔用雷迪克替換哈姆,但是前提在于,他們一開始就不該從沃格爾換成哈姆,但即便如此,湖人現在拿到雷迪克,也已經算是不錯了。但是對于其他球隊,他們就沒這么幸運了。
以雄鹿為例,他們在一個58勝賽季后解雇了布登霍爾澤,而后的格里芬在被解雇時的勝率是有希望沖擊57勝的,只是早在賽季走完之前,他的問題就已經開始暴露了,最終還是被掃地出門。隨后里弗斯成為格里芬的接班人,上賽季戰績為17勝19負,而本賽季的雄鹿則是48勝34負。
國王也是類似情況,布朗在榮獲最佳主教練的當年度帶隊拿下48勝,隔年因為傷病問題,勝場下降到46勝,也因為西部競爭變激烈,分區排位從西部第三掉到了西部第九。
而球隊管理層顯然對這種下滑不愿意接受,當球隊開賽季13勝18負之后,布朗也只能黯然下課。接任的克里斯蒂帶隊打出26勝22負的戰績,看似更好,但在布朗在任的31場比賽里,球隊凈效率為+1.6,而克里斯蒂帶隊的48場凈效率為0。如果從數據角度來解釋,后半程的國王僅僅只是運氣好而已,實際表現其實還要比前半程更差。
這兩次換帥都不是單獨發生的事情,兩者都伴隨著重大的陣容變動。布登霍爾澤時代的雄鹿用霍樂迪交易得到了利拉德,而國王則是在后來失去了福克斯。
上述球隊之外,太陽又是另一個值得參考的特殊案例,他們更換主教練的頻率更快。2023年,他們在第二輪被淘汰后解雇了蒙蒂-威廉姆斯。而在2023年交易截止日前后,接班的沃格爾手下的陣容已經和蒙蒂時期完全不同了。
蒙蒂時期在季后賽出場超過100分鐘的9名核心球員,到了沃格爾時代只剩下3人留隊,結果沃格爾的太陽在首輪被橫掃出局,管理層換帥的結果明顯失敗。
接著他們又找來布登霍爾澤,雖然陣容也有些微調,加入了泰厄斯-瓊斯、瑞安-鄧恩等人,但2025賽季至少出戰600分鐘的球員中,有7位來自于揭幕戰大名單。而后得到結果更糟糕,太陽直接跌出了附加賽席位區,布登霍爾澤也再度丟掉教練職位,太陽迎來四年內的第四位主教練。
當一支球隊在四年內聘用四位教練都遭遇失敗,我們不得不懷疑,問題到底是出在教練身上,還是出在球隊身上?
回想此前那些倉促決策,在許多情況下,這些錯誤似乎都可以追溯到管理層身上。
舉例來看,沃格爾在湖人執教的第一個賽季就贏得了冠軍。在第二個賽季,詹姆斯和戴維斯合計出戰了81場比賽,湖人依舊是NBA防守效率第一梯隊的球隊。但是一年后,他就被解雇了。回看那一年,到底發生了什么呢?
湖人犧牲了板凳深度換來威少,這也是導致湖人崩盤的關鍵,雖然誰該為這筆交易負責,目前很難說得清楚,但可以確定的是,這筆交易絕對不是來自于沃格爾,而他最終被解雇的原因,主要是沒有能夠修復其他人造成的破壞后遺癥。
類似情況在最近的教練解雇案例中非常多。馬龍在掘金下課的情況也是一樣。他希望能夠在角色球員是老將班底的情況下繼續贏球,但總經理布斯希望他能夠多用自己選中的年輕球員,所以他一次次送走了馬龍的老將球員,但他選中的年輕球員又難堪大用。
一旦陣容變差,球隊表現自然也會變差,這是一個很基礎的邏輯,但最終卻是由主教練來背鍋。
這也是現代球隊不愿意但必須接受的事實,按照現在的觀念認為,一支球隊的成長不僅要向上進步,而且必須能夠堅持線性成長。如果交易沒能夠帶來預期提升,那錯的不是做出交易的球隊管理層,而是必須時刻調教好新陣容的主教練。
如果今年首輪出局,明年不能打進第二輪,那這個賽季就屬于是失敗;如果拿了一座冠軍卻不能帶來第二座,那主教練就是失敗。而在這背后,沒有人去在乎上一年和這一年的球隊陣容變化。
這就是一個基本很難達到的標準,一個賽季只有一個冠軍,而上述提到的科爾、斯波,甚至此前因為身體問題才剛剛卸任主帥的波波維奇,正好是唯一的幾位曾多次帶隊奪冠的人。
而從如今的趨勢來看,球隊陣容變動快,球星流動頻繁,當下要做到多次奪冠明顯比當年更困難了。過去六年時間,NBA有六支不同球隊奪冠,而聯盟也有意打破單一球隊的統治局面。在這種大趨勢下,是否還要把“建立球隊王朝”繼續作為主帥的標準,屬實值得思考。
如果我們用現代的標準來衡量上述三位多次奪冠的名帥,想象一下,如果手握詹姆斯的熱火在2025年開局只拿下9勝8負,斯波還能保住帥位嗎?如果波波維奇在接替馬刺后的戰績是17勝47負,他還會繼續留在馬刺嗎?甚至于科爾,在上賽季帶隊奪冠,本賽季卻沒有成功衛冕,他還有機會嗎?
按照這個標準來看,很多偉大主帥都會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下失去成為傳奇的機會,而來到如今,又有多少優秀的教練正在失去機會呢?至少我們目前不知道,而未來也沒有人能夠驗證結果。
當然,并非所有主帥都是出色的,也并不是說球隊永遠不能解雇教練。有時確實有必要換帥,而且很多時候教練的問題相當明顯。例如雄鹿格里芬,他的執教缺點從一開始就存在,而湖人在解雇哈姆的幾個月前,球隊就已經不再聽從他的指揮了。
對于球隊換帥,很難給出統一的標準,聯盟各隊的情況各有不同,需要用全面視角去看待問題,但是在本賽季主帥下課狂潮之中,有時候真的需要問一個問題:
“球隊主教練真的是問題根源所在嗎?還是說,他們只是最容易背鍋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