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前言
1951年5月抗美援朝時期,毛張苗帶領連隊突襲五馬峙,連續擊潰敵軍13次狙擊。
不但順利完成任務,更殲敵500余人,致使敵人兩個師撤銷番號。
回國后,毛主席等國家領導人熱情接見了他,他也一路升任至師長。
當時那場戰役的含金量到底有多高?
二營突襲五馬峙
1951年5月,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打響。
志愿軍到達昭陽江北岸附近,準備從此地出發,奪取30里外的五馬峙。
在這次任務中,一七八團二營作為主攻部隊,面臨著較大的壓力。
此地地形復雜,環境惡劣,行軍效率將大大降低。
而毛張苗率領的五連并非主攻連,只是預備隊,營長對毛張苗的要求是跟著部隊走,沒打算讓他在前面頂著。
根據戰術規劃,六連作為主攻,走在大部隊前方。
在陰陽里,六連與南朝鮮李承晚軍隊戰至一處,并成功將敵人擊潰。
但是在追擊過程中,天氣突變,大霧彌漫,給六連帶來極大的行軍困擾。
接到六連的消息后,營長馬上指派四連代替六連作為尖刀連,迅速趕往五馬峙。
四連行軍沒多久,同樣遇到了大霧天氣。
當時條件較為艱苦,并沒有先進的測位儀器,四連幾次嘗試走出霧霾區域,都沒有成功。
無奈之下,只能再次匯報情況。
此時,兩個被寄予厚望的連隊紛紛遭遇困境,營長只能再次指派其他連隊執行任務。
就這樣,毛張苗所在的五連頂了上去。
雖然營長一開始將五連定位為預備隊,但毛張苗并不這么想。
在六連執行突擊行動時,毛張苗已經開始研究當地的地形圖,并在反復推演下,對突擊路線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五馬峙殺敵
5月16日晚,毛張苗接到任務后,對行軍路線做了針對性規劃。
按照計劃,留給毛張苗連隊趕路的時間只剩5個小時,而他距離五馬峙還有二十公里左右。
想要在5個小時里繞過一重又一重的山地,是非常困難的。
好在毛張苗做過精細的部署,全連對此處地形也有一定了解,所以行軍速度一直保持在較快的程度。
在趕路期間,連隊連續遭遇敵人小股部隊的截擊。
為了盡快在規定時間到達目的地,毛張苗告誡戰士們不要在抓俘虜上耽誤時間,目前最重要的是到達指定地點。
在下半夜,隊伍行到721高地,此時距離規定時間越來越近,戰士們在長途行軍與戰斗過程中,已經消耗了大量體力。
但當看到敵人的身影時,仍然是一個個士氣高昂,奮力廝殺。
幾個照面后,敵人被沖擊得四散而逃。
毛張苗快速收攏隊伍,繼續追擊,一直在5月17日到達五馬峙。
在五馬峙,志愿軍占據有利地勢,看到李承晚的部隊與部分美軍正在朝這邊移動。
從行軍路線來看,是朝漢城方向而去。
毛張苗意識到敵隊形松散,狀態較差,便想趁機殺進敵陣,消滅這股敵軍。
他命令兩個排前往兩側高地,給予火力支援,自己則帶著剩余的一個排沖到公路區域,截斷敵人的去路。
當時南韓第三軍團的司令正在隊伍中,看到志愿軍直接嚇得倉皇撤逃,甚至沒有組織起像樣的攻擊。
而南韓第3師和第9師在撤退過程中遇到志愿軍截擊,只能束手待斃。
不久后,大部隊陸續趕來,一舉拿下了這次勝利。
這次戰役為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的勝利奠定了十分關鍵的基礎。
而與此同時南韓那兩個被截擊的師,也在戰后被撤銷番號,成了毛張苗輝煌功績的背景板。
戰后,五連被記集體一等功,毛張苗本人被授予一級戰斗英雄的稱號。
回國后,毛張苗又參加了解放一江山島戰斗,歷任團長、副師長、師長等職。
同時,為了表彰毛張苗作出的貢獻,毛主席等國家領導人還專門接見了他。
參考資料:
《從裁縫到抗美援朝英雄,我父親毛張苗的傳奇人生》觀察者網
《致敬英雄!抗美援朝勝利70周年丨我老了,但照片里的故事不老》新京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