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的北京城,紫禁城里暗流涌動。慈禧太后正盤算著一件驚天大事,她要把光緒皇帝拉下龍椅,換上一個更聽話的傀儡。
這個被選中的“備胎”,正是端郡王載漪的次子,15歲的愛新覺羅·溥儁。
為什么偏偏是溥儁?這里頭藏著慈禧的“小算盤”。
溥儁的父親載漪,是道光皇帝的親孫子,算起來和慈禧的丈夫咸豐帝是堂兄弟,血緣上屬于近支皇族。
更關鍵的是,載漪手握神機營和虎神營的兵權,是慈禧在戊戌政變后最得力的“打手”之一。
慈禧看中了載漪的忠誠,也看中了溥儁的“好拿捏”,這孩子從小不愛讀書,整天提籠架鳥、聽戲玩樂,活脫脫一個紈绔子弟。在慈禧眼里,這樣的“草包”最適合當傀儡。
于是,1899年臘月,慈禧突然下旨,把溥儁過繼給已故的同治皇帝當兒子,封為“大阿哥”,還特意讓他在除夕夜代替光緒去太廟祭祖。
這信號再明顯不過:大清要換皇帝了!宮里的小太監們私下嚼舌頭:“聽說要改年號叫‘保慶’,咱這紫禁城怕是要變天嘍!”
溥儁的“登基計劃”原本定在1900年正月初一,可消息剛傳出去,就捅了馬蜂窩。
各國的公使像炸了鍋似的,集體跑到總理衙門抗議。英國公使撂下狠話:“要是敢廢光緒,咱們的條約全作廢!”原來,列強早就看載漪不順眼,這位王爺成天嚷嚷“殺光洋鬼子”,還暗中支持義和團燒教堂。
他們怕溥儁上位后,載漪掌權,自己在華的利益全得泡湯。
國內也鬧翻了天。兩江總督劉坤一拍桌子大罵:“祖宗家法還要不要了?”連李鴻章都悄悄勸慈禧:“洋人惹不起啊!”最絕的是上海商人經元善,直接聯合海外華僑發通電反對,嚇得慈禧連夜派人抓他,結果人早逃到澳門去了。
內外夾擊下,慈禧只能認慫。
溥儁的龍椅還沒坐熱乎,三天就被趕了下來。老百姓編了順口溜:“大阿哥,三天皇,洋人一瞪眼,滾回郡王府!”
這場鬧劇背后,是大清國搖搖欲墜的江山。
當時的中國,早被列強撕成了碎片:北邊有俄國占著旅順,南邊英國控著長江,連山東的德國兵都敢在街上橫著走。
朝廷窮得叮當響,海關稅收全抵押給了外國人,慈禧修頤和園的錢,還是從海軍經費里摳出來的。
更糟的是人心散了。戊戌變法失敗后,讀書人對朝廷徹底寒了心。康有為、梁啟超在國外罵慈禧是“老妖婆”,孫中山在南方搞起了G命黨。
就連八旗子弟也躺平了,溥儁的叔叔載濂,光養蟈蟈的罐子就花了三千兩銀子。
慈禧選溥儁,說到底是想用“自家人”穩住權力。可她沒想到,列強早把中國當成了砧板上的肉,根本容不得她關起門來玩“換皇帝”的游戲。
被廢后的溥儁,跟著老爹載漪開始了“流浪生涯”。
他們先是被流放新疆,走到半路卻偷偷溜到蒙古,投奔溥儁的岳父,阿拉善旗的羅王。
這位昔日的“準皇帝”,在草原上過起了混吃等死的日子。白天架鷹打獵,晚上抽大煙,把帶出來的金銀細軟敗了個精光。
清朝滅亡后,溥儁的苦日子才真正開始。
他厚著臉皮跑到北京,想找堂弟溥儀討口飯吃,可小朝廷自己都窮得典當宮里的字畫。最慘的時候,他睡過馬棚,吃過寺廟的剩飯,連老婆的嫁妝盒子都拿去換了鴉片。
1942年冬天,57歲的溥儁凍死在蒙古一座破廟里,尸體用草席一卷,埋在亂墳崗子……
回頭看看溥儁的故事,簡直像老天爺給大清開的玩笑。
慈禧機關算盡,結果被列強一棍子打醒;溥儁糊涂半生,反而因“沒當上皇帝”撿了條命,他那些正經繼位的叔伯兄弟,不是被革命趕下臺,就是成了日本人的傀儡。
更諷刺的是,這場鬧劇加速了清朝的滅亡。
載漪父子支持的義和團,引來八國聯軍一把火燒了圓明園;東南各省的官員們看透了朝廷的無能,轉頭搞起了“東南互保”,連稅都不往北京交了。用李鴻章的話說:“這大清朝啊,早就是艘漏水的破船了!”
溥儁的名字,如今躺在故紙堆里少有人知。
可他這三天的“皇帝夢”,卻像一面鏡子,照出了晚清最荒唐的歲月,龍椅上坐著提線木偶,龍椅下跪著列強買辦,紫禁城的夕陽,終究沉沒在歷史的浪濤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