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農場的大棚里,丁必宏的手在瓜藤間輕撥,眼睛盯著西瓜紋路。圓滾滾的瓜藏在葉下,甜香勾著人,可他眉頭卻悄悄皺了皺——地太少了。
這片1958年圍墾的沙壤地,曾靠“8424”西瓜闖出名堂,老輩人都說“沙土地里長甜瓤”。,如今西瓜地縮到不到200畝,富硒西瓜更是金貴,像撒在棋盤上的棋子。山丹的“長城王”、仁風的“西之皇”,外地富硒瓜早就在市場上唱起了戲,咱南通的老品牌咋突圍?
丁必宏抹了把汗,指尖劃過西瓜上的溯源碼,這串數字連著檢測報告,也牽著城里人的胃口。“以前立秋才吃瓜,現在立夏就嘗鮮。
”展會現場張女士的話,讓農場的老把式們摸出點門道:健康牌能打。可難就難在,老技術遇上新需求——人工授粉、控水滴灌這些老法子,咋和富硒技術擰成一股繩?仁風鎮把西瓜種成“冰淇淋”,靠的是北緯37度的沙壤土;山丹的旱地西瓜錯季上市,占了個“晚”字先機。
南通農場的沙土地,論底子不差,缺的是規模——200畝地,連人家一個村的零頭都不到,咋鋪開攤子?銷售棚里曹振雷忙得腳不沾地,企業訂單一來就是百箱,可庫房里的瓜卻見了底,急得他直搓手。“硒元素能抗氧化,這道理都懂,可咱的瓜硒含量夠不夠?
”有顧客盯著檢測報告嘀咕,這話像根刺扎在心里。富硒營養液咋噴、啥時候噴,老種植戶們湊在一塊兒掰扯,比當年學育秧還上心,生怕壞了“通農”的招牌。市場在變,從“吃飽”到“吃好”,再到“吃健康”,西瓜不再是消暑解渴的物件,成了帶營養標簽的商品。
可土地就這么多,是守著老品種保穩當,還是押寶富硒瓜拼未來?
農場的人心里都有本賬。
山丹的西瓜靠旱地優勢錯季賣,仁風靠數字農業闖市場,南通的富硒瓜要想站穩,得找出自己的絕活兒。丁必宏望著大棚外的空地,那里曾是連片的瓜田,如今蓋起了廠房。他嘆口氣:地是越來越金貴了。
但轉念一想,科技能給西瓜添硒,說不定也能給土地增效——滴灌省水、有機肥養地,小面積也能種出精品質。展會現場,有經銷商摸著禮盒包裝說:“這么好的瓜,要是能常年供應就好了。
”這話讓吉遠軍眼睛一亮。
可常年供應談何容易,氣候不饒人,西瓜有生長周期,咋打破季節限制?這題還沒人破過。“通農”牌當年靠“8424”打響,如今靠富硒再出發,老品牌的新故事才開頭,難是難,卻有盼頭。
土地巴掌大,日子甜如瓜,老傳統撞上新科技,咱農民的地里永遠有新盼頭。誰能說,小地塊就長不出大產業?
只要攥緊科技和品質這兩把鑰匙,沙地也能結出金西瓜。眼下立夏已至,第一批富硒瓜搶鮮上市,超市貨架上,它們挨著外地品牌,模樣周正,標簽亮眼。
丁必宏站在田頭,看著最后一箱瓜裝車,心里清楚:這一仗開了個好頭,可后頭的路,得一步一步踏實走。市場不會等人,富硒西瓜的賽道上,有老對手,也有新玩家,南通農場的突圍,才剛剛開始。
但有一點他信得過:沙壤地的甜底子還在,咱農民肯琢磨、敢嘗試,這“甜蜜經濟”的火,準能越燒越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