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志堅
當朋友圈開始刷屏各大景區的人潮時,我卻打開了一個特別的“勞動盲盒”——用三天時間,在城郊的有機農場體驗了一場沉浸式的田園生活。
抵達農場時,晨霧還未散盡。農場主老周是個皮膚黝黑、笑容爽朗的中年人。他遞給我一副手套和一份“盲盒任務卡”:“先保密,干著就知道了!”跟著他穿過種滿生菜的田壟,我們來到一片向日葵苗前。老周示范如何給幼苗間苗:“每株間隔要留夠,它們也需要呼吸空間。”我蹲下身,指尖觸碰到帶著晨露的嫩綠葉片,沾了一手清新的植物氣息。這看似簡單的工作,卻需要十足的耐心,稍不留神就會誤拔了茁壯的幼苗。
日頭漸高,老周揭曉了第二個任務——采摘櫻桃。走進暖棚,撲面而來的是濃郁的果香。一簇簇鮮紅飽滿的櫻桃點綴在翠綠的樹葉間,像紅寶石般誘人。老周叮囑:“要挑顏色均勻、熟透了的,輕輕捏住果柄,旋轉著摘下……”我小心翼翼地照做,不一會兒,竹籃里就裝滿了色澤誘人的櫻桃。
傍晚收工,老周端出剛出爐的烤紅薯,大家圍坐在老槐樹下大快朵頤。夕陽把每個人的臉龐都染成溫暖的橘色,勞作一天的疲憊,在歡聲笑語中漸漸消散。“現在很多年輕人來體驗勞動,剛開始都笨手笨腳的。”老周笑著說,“但慢慢就會發現,泥土里藏著城市里找不到的樂趣。”
第二天的任務是制作堆肥。原以為這是件臟活累活,沒想到滿是學問。老周教我們把枯枝落葉、廚余垃圾和泥土按比例混合。“這些東西堆漚幾天,就是上好的土地營養餐。”大家一邊聽老周講述農場的生態循環理念,一邊賣力地翻動堆肥,看著原本的廢棄物在自己手中變成滋養土地的寶物,內心涌起一種莫名的成就感。
最后一天,老周讓我們自由選擇一項想嘗試的工作。我跟著一位農婦學做槐花餅。我們提著竹籃去采摘槐花,潔白的花朵簌簌落在發間,恍惚間,仿佛又回到跟祖母采槐花的童年。我們把槐花洗凈,再拌上面粉,然后上鍋油煎。不一會兒廚房里就飄起了陣陣香氣,咬一口金黃酥脆的槐花餅,清甜在舌尖散開,那一刻,所有的辛苦都化作了甜蜜。
三天的“勞動盲盒”體驗轉瞬即逝,離開時我帶回一籃自己采摘的櫻桃、一包自制的堆肥,還有滿滿的回味。這次經歷,讓我重新認識了勞動的意義。它不再是記憶里的辛苦與疲憊,而是一場與自然對話、與生活和解的奇妙旅程。每一次彎腰,每一滴汗水,都讓我與土地貼得更近。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我們或許需要暫時放下手機和電腦,去開啟這樣的“勞動盲盒”,去觸摸真實的農事,去感受勞動帶來的簡單而純粹的快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