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凡博抓著隊醫手臂聲音發顫。“真的不能打了嗎?”他紅著眼眶被抬出場。
半決賽第二節末,他持球突破扣籃。與補防球員身體接觸后失衡,后背著地砸向地板。
慢鏡頭里碰撞看似正常,落地瞬間卻疼到扭曲面容。
這個剛滿22歲的前鋒,本賽季已三次打封閉上場。膝蓋積水抽過四回,受傷前還發著高燒砍23分。診斷結果擊碎所有期待:腰椎左側橫突骨折,至少休養兩月。
巴黎奧運會資格賽,就此與他無關。母親連夜趕到病房,摸著他纏著護腰的后背掉眼淚。“你受傷是光榮的。
”她聲音哽咽,“只要能拿冠軍,拄拐也要上。
”母子倆抱在一起時,病房空調冷風呼呼作響。
隊友翟曉川賽前在更衣室拍著13號戰袍喊:“帶著小曾的份一起拼!”球隊大巴最前排,永遠空著那個印著“13”的座位。可爭議始終懸在半空:那次防守動作真的沒問題?
劉傳興協防時的發力角度,讓不少球迷皺起眉頭。慢動作回放里,他的肘部似乎有個隱蔽的頂推動作。
裁判卻只判了普通犯規,賽后啦啦隊負責人又因不當言論被禁賽。
CBA的判罰尺度,再次成為討論焦點。曾凡博每天趴在理療床上看比賽錄像,纏著隊醫想壓縮康復周期。“多做十分鐘訓練也行。
”他指著屏幕上的防守漏洞,急得直捶床。隊醫只能一遍遍重復:“橫突骨折沒手術,但靜養是唯一辦法。
”理療室窗外的梧桐葉沙沙響,像極了比賽時球迷的加油聲。我個人認為,這種對勝利的執著不該以健康為代價。
職業賽場的身體對抗,何時該設保護線?當球員帶著傷病拼殺,聯賽的醫療保障是否跟得上?曾媽媽那句“拄拐也要上”聽著熱血,卻讓人心驚。
競技體育的榮耀,不該建立在透支身體的基礎上。
數據顯示,CBA近三年因高強度對抗導致的重傷案例,逐年上升12%。
那些打封閉上場的瞬間,到底是孤膽英雄,還是無奈冒險?
北京隊接下來的比賽,球員們摸著空座位上場。比分膠著時,替補席總會有人望向那個13號號碼。
曾凡博的社交媒體更新了,配圖是他趴在床上比耶的照片。“等我回來。
”簡單三個字,讓評論區瞬間沸騰。
但沒人知道,這次重傷會不會留下后遺癥。就像沒人說得清,賽場上的合理沖撞與危險動作,界限究竟在哪。當掌聲獻給帶傷拼搏的勇士,是否該多些對規則的審視?
職業籃球的未來,需要更科學的保護,而非悲壯的堅持。那些為勝利咬牙的瞬間,不該成為球員的常態。
畢竟在冠軍獎杯之外,健康才是職業生涯最長久的勛章。曾凡博的病床前,始終擺著那雙磨破的13號戰靴。鞋釘上的賽場痕跡還在,卻暫時等不到主人穿上它奔跑。
窗外的陽光穿過云層,在病房地板上投下長長的影子。
就像中國籃球的未來,有光明,也有需要填補的陰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