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校畢業生規模再創新高達1222萬人,民營企業正發揮“穩就業主力軍”的作用,成為破解畢業生就業難題的關鍵力量。隨著全國工商聯、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聯合發起的“百城千校萬企”促就業行動全面鋪開,廣大民營企業釋放百萬崗位需求,這場雙向奔赴不僅緩解了“就業難”與“用工荒”的矛盾,也為青年人開辟職業新賽道,為企業帶來發展新活力。
轉變就業觀念
“近3年我們吸納的高校畢業生人數持續增長,為企業創新發展儲備了強大的人才資源。”盛隆電氣集團副董事長謝清倫表示,畢業生身上的活力和敢沖敢想的勁頭,是企業創新發展需要的,也是人才梯隊建設需要的。現在新業態新市場不斷出現,年輕人往往能帶來新思路。
我國民營企業數量超過5600萬戶,是每年提供校園招聘崗位數量最多的經營主體,也是每年吸納畢業生人數最多的就業渠道。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研究員、全總工會理論和勞動關系智庫專家李長安認為,民營企業是解決就業難問題的關鍵角色,不僅體現在“量”上,更是在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中表現活躍,具有明顯的就業容納力和吸引力。
一批民營企業憑借有競爭力的薪酬績效體系和評價考核標準在就業市場上受到青睞。東貝機電集團年均吸納應屆畢業生百余人,公司董事長姜敏介紹,公司對有突出貢獻的人才,給予最高30萬元的獎勵,另外設立“董事長特殊創新獎”,設定100萬元獎勵基金用于激勵有突破性研發成果的青年工程師。“我們還強化股權激勵,同時提供人才購房補貼。”姜敏非常看中畢業生的創新力,“畢業生既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又具備突破思維,對于產品創新、企業發展很重要。”
謝清倫認為,民營企業的多元業態能為畢業生提供更加豐富的職業選擇,要建立容錯機制,為畢業生創造發展空間。“年輕人要‘折騰’,民營企業就要發揮機制靈活的優勢,為年輕人搭建‘折騰’的平臺,鼓勵他們作出成績,更重要的是包容他們的失敗。”謝清倫介紹,公司創造“群體老板制”,鼓勵員工內部創業,建立三級創業公司架構,當員工通過銷售產品和服務淘到第一桶金、在公司賬戶上有屬于自己的100萬元后,就可以申請注冊三級創業公司,擔任經理;經理個人賬戶達到300萬元后,可以申請成立二級創業公司,擔任總經理;總經理個人賬戶達1000萬元后,可以申請成立一級創業公司,擔任總裁。“‘老板’隊伍像滾雪球般越滾越大,為公司的發展提供了持久動力。”
也要看到,一些畢業生對于民營企業還戴著有色眼鏡。李長安分析,一方面是在不確定因素增多的情況下,求職者求穩的心態比較突出,民營企業不占優勢;另一方面,部分民營企業確實存在用工不穩定、保障不健全甚至經營不規范等問題,讓畢業生望而卻步。
“企業和學生之間要多溝通,加深了解,才能真正做到雙向選擇。”謝清倫介紹,盛隆電氣集團會為在校學生提供帶薪見習機會,半年見習期里全方位了解企業的生產運作模式,“半年后,愿意留下來的,簽約入職,想找其他工作機會的,我們就提供實習證明。”
“民營企業擁有廣闊發展天地,年輕人能夠在其中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李長安建議,民營企業要不斷完善工資制度、職工晉升制度等治理體系;求職者要轉變就業觀念;有關部門要進一步提升民營企業的社會認可度。
激發產教融合
高校畢業生有著創新精神和專業知識儲備,也存在著經驗不足、資源有限等短板。民營企業是人才的主要使用者,應發揮了解市場行情、了解產業趨勢的優勢,成為人才培養的參與者。
“人才是企業保持創新能力和長久動力的基石,必須高度重視其培養和發展。”李長安表示,科學的人力投資可以帶來更大效益,企業要主動發揮培養年輕人的作用,這不僅是企業自身發展所需,也是履行社會責任。
“員工的成長速度決定了企業的發展速度。”姜敏介紹,為了讓年輕人有清晰的成長路徑,企業專門打造東貝職業發展學院,確保新員工3個月內掌握核心技能,建立“選拔、培養、重用”機制,選拔20余名技術骨干擔任導師,邀請高校教授參與培養方案設計,實現新員工“1年打基礎、3年成骨干、5年挑大梁”。“我們每年遴選150名左右青年人才,通過輪崗鍛煉、承接項目等方式跟蹤培養、大膽任用,現在已有11名‘90后’走上中層干部管理崗位。”姜敏說。
一些企業將培養環節前置,與院校合作,參與專業課程和實踐環節的設置與教學,強化人才培養的針對性。湖北祥云(集團)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胡華文介紹,公司在人才引進上推行“訂單班”模式,與黃岡職院共建“智能制造班”,培育的50余名技工已成為公司設備骨干;與武漢科技大學、黃岡應急管理職業技術學院牽頭合作打造“化工安全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年均為行業輸送安全管理人才百余人。
“要把人才培養和市場需求有效對接,院校學科設置要充分考慮市場用工趨勢,以推動技術進步、促進創新發展為導向。”李長安說。
對于企業來說,人力投入是當下的,回報卻要較長周期,需要把握好投入和收益的平衡。“民營企業自身規模較小,可投入的資源有限,在引進和培養人才方面力量相對薄弱。”李長安建議,應充分發揮政府部門、行業協會、工會組織等的作用,在資金、人力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幫助企業培養人才,從而促進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
“企業的進步一定是大家共同建設、創造的,我們招聘畢業生,是讓他們來一起創造價值,我們從來沒有將年輕人當作負擔。”謝清倫說。
精準供需對接
數據顯示,2023年入榜民營企業500強的企業吸納就業總數1097.21萬人,2024年為1065.75萬,有所下降。專家認為,目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存在一些矛盾和難題,例如,小微企業是就業基本盤,但小微企業知名度不高、招聘吸引力不足;又如,大學生就業難與民營企業招聘難并存,就業供需雙方信息不對稱、對接不精準。
為了調動民營企業招聘積極性,各部門推出了一系列舉措,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人社部門加快落實穩崗返還、就業補助、社保補貼等惠企政策;教育部在春季開學就部署春季促就業攻堅行動,截至3月底已累計開展12.9萬場線下招聘會;各地搭建民營企業用工和高校畢業生求職信息對接平臺,提高供需匹配度,一些地方還為吸納就業能力強的重點企業“一企一策”做好服務。
“我們集團內部設有技能人才認定評價機制,涵蓋初級工、中級工、高級工等多個技能等級。員工獲得相應技能等級后,當地政府會根據不同等級提供相應補貼,這不僅減輕了企業的人力成本,也進一步保障了技能人才的收入穩定。”姜敏說。
李長安認為,要加快建設就業公共服務體系,使其覆蓋到每一個社區、街道,讓就業信息更加透明高效地流動。此外,創業具有帶動就業的倍增效應,應營造創業友好的政策環境和社會環境,鼓勵大學生創業。
穩固的經濟基礎是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底盤”。專家認為,要從穩就業的角度,幫助民營企業拓展發展空間,打造就業新動能。“經濟增長是帶動就業擴大的最主要動力,鼓勵民企招工用工,最關鍵的還是要促進民營企業發展。”李長安建議,將各項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切實落實到位,引導民營企業培育新產業,發展新模式,為就業擴容注入動力,在全社會營造尊重創業、尊重創新的良好氛圍。(經濟日報記者 曾詩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