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一位年屆77的知名播音員丁一嵐,突然拿起紙筆,給一家電視臺寫了一封措辭嚴謹的信件。她指出,在某檔問答節目中,主持人引用了毛主席在開國大典上的講話,但該引述明顯存在錯誤。她強調,毛主席并未如此發言。她希望電視臺能夠糾正這一錯誤,并作出正式解釋。然而,當觀眾回顧丁一嵐指出的內容時,很多人都感到困惑。在傳統認知中,毛主席似乎曾經說過:“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難道是丁一嵐記錯了嗎?而且,丁一嵐已經不止一次指出媒體的失誤,這次她又為何如此堅持?
讓我們從丁一嵐的故事說起,看看在開國大典上,毛主席究竟說了些什么。丁一嵐,原籍天津塘沽,生于1921年。她的學生時代活躍于多個學生運動中,尤其是在著名的“一二九”救亡運動中,丁一嵐始終走在隊伍的最前端,為國家和民族奮力吶喊。她積極的態度使得她在1936年成功加入了革命隊伍。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華北戰火紛飛。當時,很多學生懷著投身革命的理想涌向延安,丁一嵐也不例外,她來到這片革命圣地,先后在陜北公學和中央黨校學習。到了1938年底,她接到組織指令,進入晉察冀邊區,參與婦女和群眾工作。由于出色的寫作能力,她還兼職《晉察冀日報》的通訊員。
在那個時代,華北鄉村的人民幾乎全力投入抗日,許多人不僅受到日軍侵害,還遭遇了地主、劣紳的迫害。丁一嵐得知東黃泥村一位婦女因抗日遭受虐待后,立即撰寫通訊稿,將她的遭遇記錄下來并寄給了報社。鄧拓是《晉察冀日報》的總編輯,他雖然不認識丁一嵐,但從她的文字中看到了她那顆堅定、勇敢的心。為了鼓勵丁一嵐,他特意寫信表揚她,并激勵她多寫稿。通過這封信,兩人漸漸建立起了通信關系,并逐步培養出深厚的感情。
不久后,鄧拓和丁一嵐成婚。婚禮簡樸,甚至連酒席都在聶榮臻司令員家里舉行。婚后,丁一嵐不再從事群眾工作,而是調至晉察冀日報社,專注報紙編輯的工作。編輯工作繁重,且日軍的掃蕩使得他們的工作面臨更大的危險。每次被迫轉移,報社的設備都要動員多人搬運,但他們從未中斷過自己的工作。
1943年,丁一嵐懷孕時,日軍發動了史無前例的大掃蕩。鄧拓和她帶著幾頭騾子,一邊游擊,一邊繼續辦報,而丁一嵐雖懷有身孕,卻仍然堅持跟隨隊伍工作。9月24日,當報社途經靈壽縣北營村時,突遇敵軍。交火中,三名同志不幸犧牲,鄧拓的坐騎也被擊斃。鄧拓雖然受傷,但他依然帶領隊伍撤退,而丁一嵐因懷孕無法跑動,鄧拓只能拽著她的衣服,幫助她脫離險境。
當他們終于找到安全地點后,鄧拓立即指揮起工作人員,恢復印刷工作。丁一嵐眼看就要臨產,卻依然堅守。最終,在一次日軍的追擊中,丁一嵐在一座簡陋的山洞中生下了她的女兒丁小嵐。
這些年,丁一嵐始終保持著極高的工作標準,她對任何一點瑕疵都不容忍。正是這種嚴謹的態度,促使她在看到媒體錯誤時,毫不猶豫地提出糾正。而她投身播音員工作,也源自一次偶然。
隨著抗戰接近尾聲,鄧拓和丁一嵐都接到指令,前往晉察冀黨校學習。在那兒,黨校決定排演一部京劇《李自成》,但面臨劇本缺失和演員短缺的問題。鄧拓迅速完成了劇本創作,但演員問題卻始終未能解決。有人建議讓夫妻檔演繹,鄧拓寫劇本,丁一嵐演紅娘子。雖然丁一嵐從未接觸過京劇,但鄧拓一再勸說,最終她答應一試。出乎意料,丁一嵐的嗓音渾厚清亮,演出大獲成功,她的聲音因此為更多人所知。
抗戰勝利后,晉察冀日報與新華廣播電臺合并辦公,電臺正值組建之初,急需播音員。報社副社長胡開明想到丁一嵐,邀請她前往廣播電臺工作,正式開始了她的播音員生涯。憑借出色的工作能力,她不久便被任命為播音組組長,負責日常播音任務和培訓新人。盡管工作繁重,丁一嵐依舊全情投入。
1949年,隨著新中國的成立,丁一嵐與齊越一同承擔了開國大典的現場直播任務。當天的現場,參與的人員眾多,場面異常復雜,播音員需要準確而有感情地報導每個細節。丁一嵐與齊越整整站了七小時,面對繁忙的工作,他們都沒有絲毫懈怠。
然而,盡管開國大典的解說詞富有激情,卻未能留下文字稿,這也為后來的錯誤傳言埋下了隱患。進入1966年,鄧拓在動蕩的政治風暴中去世,丁一嵐遭遇重創,但她依舊頑強地堅持了下來。
1982年,她重新獲得自由,進入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擔任臺長,直到1985年正式退休。即使在退休后,丁一嵐依然積極糾正媒體錯誤,她經常寫信給媒體要求更正。她的這種態度雖然不被部分媒體所理解,但她始終堅持著自己對于新聞準確性的責任感。
正如我們開篇所提,1997年,丁一嵐在觀看某檔談話節目時,發現主持人的錯誤引述,她立刻決定采取行動。主持人引用了毛主席在開國大典上的話語,錯誤地說:“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丁一嵐明確表示,自己當時就在現場,毛主席的原話是:“同胞們!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她指出主持人混淆了開國大典和政協會議的發言,這種錯誤必須更正。
然而,盡管丁一嵐發出了正式的糾錯信,電視臺始終沒有回應。在她生命的最后時刻,丁一嵐依舊渴望得到回應,盡管她深知時日無多。1998年9月16日,丁一嵐在遺憾中離世,但她的堅持和精神,仍然激勵著后來的人們。
丁一嵐的故事告訴我們,新聞媒體的準確性至關重要,特別是在歷史的記錄中,任何細節的偏差都可能帶來誤導。她用一生的經歷為媒體人樹立了榜樣,希望她的故事能激勵更多的人堅持真理、堅守責任,傳遞真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