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考公也卷瘋了?宋朝這些人考試還要挨罰!
眾所周知,古人科舉的那股認真勁兒,常常讓現代人望塵莫及。但你可能沒想到,連宋朝的皇帝,也會親自翻科考榜單,還不是為了看人才,而是“查熟人”。
故事發生在宋太祖趙匡胤在位時,那年進士榜新鮮出爐,他掃了一眼,突然眼神一頓:
咦?這個叫“陶邴”的人,不就是陶谷的兒子嗎?
陶谷是誰?老趙當然記得——后周朝的老同事,還是個關鍵時刻“反應過快”的人。陳橋兵變成功的那天,他居然能在第一時間,從袖子里掏出一份提前準備好的禪位詔書,幫趙匡胤穩住局勢。
這操作雖然救了場,但也讓皇帝暗自心驚:你要是能猜到我要兵變,那你是不是也能對我來一次?
所以當看到“陶谷之子”也上榜時,宋太祖的心情復雜到不行:
這孩子,是憑本事?還是憑爹?
陶谷“情商高”,但太高也遭忌
回到兵變那晚,大殿之上,局勢緊張。
趙匡胤急需合法“禪位”的名頭,陶谷卻像變魔術一樣,遞上了一份寫好的詔書。
這一手“神助攻”看似機靈,實則卻暴露出一個問題:
陶谷未卜先知,到底是忠臣,還是老謀深算的墻頭草?
宋太祖心中留下疙瘩,不敢再重用。于是陶谷仕途止步于“聰明反被聰明誤”,成了帝王最忌憚的那種人:太懂事,太會察言觀色。
一紙命令,改了游戲規則
陶邴能否憑真本事中進士?趙匡胤很懷疑。
他沒有直接刷人,而是頒布一道命令,改變了游戲玩法:
“官員子弟中榜者,必須復試,合格才能算數?!?/blockquote>復試,原本是空前未有的操作。但這道命令一出,禮部立刻執行,形成制度化。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道“帶點小心眼”的政策,反而成為了當時反對特權入仕的一道門檻——你有關系也得上考場二輪審核。
而陶邴,也確實考過了這第二輪,算是為老爹挽回了一點顏面。
官二代的副本:鎖廳人出現了
雖然多了一道復試門檻,但“門閥子弟”的路徑遠不止一條。
很快,另一種隱形特權機制登場了——恩蔭制。
什么意思?簡單來說:
你爸職位高,你就可以“繼承官位”,哪怕你自己沒讀過一天書、沒考過一次試,也能直接進體制內。但當個小官遠遠不夠,這群官二代要的是“能升官”的身份證明——進士功名。
于是,他們開始邊做官,邊來參加科舉考試,成了考場上一個特殊的存在:鎖廳人。
名字的由來也很直白——他們要考試,得把自己辦公室先鎖上,停職參試。
不考不中,還要受罰!
別看鎖廳人有身份,一開始朝廷對他們一點都不縱容。
文官鎖廳人有兩次機會不中就罰,武官只有一次。這哪是考試,這是“帶帽上陣”:輸了不僅丟面子,還可能丟位置!
所以那時,能中一個鎖廳人,簡直是“新聞事件”——
“鎖廳人中進士者,時有一人,以為奇異?!?/blockquote>那是一個還講點公平底線的時代,哪怕是官二代,也要承擔“失敗的代價”。
制度一松,搶名額的人涌上來了
然而,這種“自帶約束”的制度很快就頂不住了。
朝廷逐漸開始放寬政策,意思變成:
文官考兩次不中再罰,武官一次也行。官二代們會怎么想?很簡單:
反正也不虧,不試白不試!
于是,考試成了官場“副本”,大量鎖廳人集體報名。到了宋仁宗時期,尤其是景祐四年,單開封一地就有幾百人報考——
考試像趕集,考場像“關系戶派對”。
普通寒門考生看著,想哭都找不到角落。
權貴中榜,百姓炸鍋了
這一年考完,榜單揭曉——炸了!
宰相陳堯佐的兒子陳博古考中了解元(第一名)
參知政事韓億的子孫,一下子四人全部上榜
這操作引來一片質疑,朝廷不得不啟動調查,最后官方給出一句結論:
“非有所私也?!?/blockquote>是的,一切都是公平公正,考生素質過硬,大家洗洗睡吧。
但你真的信嗎?
普通人未必信,歷史也未必信。這場考試,雖然沒有確切的舞弊證據,卻暴露出一個更大的真相:
制度沒壞,但圈子玩得太熟了。尾聲 · 你怎么看?
當年鎖廳人的故事聽著像段子,實則像極了今天的“考公現狀”:
有人拼命讀書求機會
有人掛著關系來混名額
有人一出生,就在起跑線終點
古代的鎖廳人,搶的是寒門的未來;
今天的某些人,搶的又是什么呢?你怎么看?歡迎留言
你覺得現在的體制內,還能容下真正的寒門逆襲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