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共青團
匯聚青年新風采
傳播青春正能量
05/04
國際青年節
青年懷壯志,立功正當時。
在五四青年節即將到來之際,眉山融媒采訪了不同行業的4名杰出青年代表。從他們身上,我們感受到了新時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奮斗和激情、智慧和力量。
如今,無數像他們一樣的青年們,繼承和發揚五四精神,在青春的賽道上奮力奔跑,敢于擔當,勇于創新,在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中展現青春作為、彰顯青春風采、貢獻青春力量。
郭萬才
深耕專業領域 以創新驅動產業發展
近日,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公布了2025年度新時代青年先鋒獎名單。郭萬才憑借在高分子材料領域的卓越貢獻和推動地方產業升級的突出成就,成功獲此殊榮,成為眉山青年群體的杰出代表。這一榮譽不僅是對郭萬才個人成就的高度認可,也為眉山的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988年出生的郭萬才,現任四川中科興業高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是四川“天府峨眉計劃”創業領軍人才。在學術階段,郭萬才就展現出了非凡的科研天賦,他的研究成果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上發表,受到了同行的廣泛關注。近年來,已在國內外高分子材料領域權威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8篇,獲得授權專利38項,其中發明專利17項,相關成果不僅在基礎研究領域起到關鍵突破,也為行業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投身產業界后,作為高分子材料領域的專家,他長期致力于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帶領中科興業在復雜的市場環境中脫穎而出。“中科興業堅持走全產業鏈覆蓋路線,從前端材料的合成技術到中間的改性技術,再延伸至后端的深加工技術及最終的產品制備制造技術,各個環節均由企業獨自完成。”郭萬才介紹,這種模式在前期發展階段雖然難度大、挑戰多,但一旦成功打通全產業鏈條后,無論是規模體量還是發展韌性,企業將展現出無可比擬的優勢和發展潛力。只有完整地“走通”每一個環節,才能從根本上擺脫對外部的依賴,真正實現產品和技術的國產化替代,穩穩握住發展“方向盤”,在市場競爭中持續領航。2024年,中科興業在郭萬才的帶領下實現了營業收入翻倍增長,新增授權專利23項,進一步鞏固了公司在行業內的技術領先地位。該公司先后榮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國家專精特新重點“小巨人”企業、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四川企業技術創新能力100強企業等多項省級及以上榮譽。
在科研創新的道路上,郭萬才始終保持著對前沿技術的敏銳洞察力和探索精神。他帶領團隊成功攻克多項關鍵技術難題,在關鍵“卡脖子”技術突破方面,他主持研發的高性能特種工程塑料薄膜,獲評2023年度四川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成功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率先實現高性能聚芳硫醚類薄膜和熱塑性復合材料的自主生產,在高性能熱塑性復材、復合集流體、電解槽制氫隔膜、電容器膜等領域,預計將創造數十億元的經濟價值,為我國新材料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此次郭萬才榮獲2025年度新時代青年先鋒獎,不僅是對他個人努力與成就的高度認可,更激勵著更多眉山青年投身創新創業,為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貢獻青春力量。“獲得2025年度新時代青年先鋒這一榮譽,我內心充滿了激動、感恩與責任感。這份榮譽不僅僅是一個稱號,更是一份使命,激勵著我在實現個人價值的道路上繼續前行。”郭萬才表示,“我將以此為新的起點,未來持續深耕新材料領域,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攻克更多‘卡脖子’技術難題,推動高性能材料國產化進程。同時,我也將帶領團隊加速科研成果轉化,助力新材料事業不斷突破,為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多青年智慧與力量。”
余蘇眉
照亮成長之路 引領青春之光
在城市的活力脈搏中,“青·東家”正成為青春力量匯聚的溫暖港灣,而全國優秀共青團干部,東坡區青少年宮活動部部長兼少先隊校外輔導員、青少年校外心理健康輔導中心負責人余蘇眉就像一顆閃耀的啟明星,照亮著青少年成長的道路,為他們搭建起逐夢的舞臺。
近日,在東坡區青少年活動中心,余蘇眉正在和授課老師交流接下來的課程內容。今年41歲的余蘇眉已經在東坡區青少年宮工作9年了,她將青少年宮的公益活動融入“青·東家”特色品牌。2018年,自“青·東家”第一期活動在東坡區青少年宮開展后,余蘇眉便開始不斷探索“青·東家”更好的運行機制。怎么管理和運行?如何讓“青·東家”的活動更有特色和吸引力?如何讓本地的青年團員們了解“青·東家”的作用和意義?
余蘇眉將青少年的需求與發展放在首位。“青少年時期是人生中最具活力與創造力的階段,也是面臨諸多挑戰與困惑的時期。”余蘇眉說,“青·東家”作為共青團組織為青年提供服務的重要陣地,肩負著引領青少年思想、助力青少年成長、豐富青少年生活的重任。參與設計原創LOGO、分類建設體系、細化服務項目等,獨創激勵機制……憑借對青少年工作的無限熱忱和專業能力,余蘇眉致力于將“青·東家”打造成青少年們的心靈家園和成長搖籃。
2019年,余蘇眉主動挑起建設東坡區青(少)年心理健康輔導中心的重擔。她完善志愿者上崗、值班、培訓、記錄制度,處理預約信息,對癥分類邀請老師輔導,并歸納整理咨詢檔案,必要時帶志愿者到鄉村進行個案咨詢,針對留守兒童開展心理健康團輔等。從前期籌備的每一個細節,到組建志愿者服務隊、完善運行制度,她都全力以赴。截至2024年年底,該中心有心理咨詢老師超50人,接待個體咨詢近400人次,開展團輔150余場,走進鄉村學校76次,服務范圍輻射多地,覆蓋青少年25000余人。“青少年群體的心理問題如學業壓力、社交焦慮日益凸顯,但社會支持資源有限,我們心理健康輔導中心的建設能直接填補服務空白,這樣的工作比常規活動更具社會價值。”余蘇眉說。
在青少年宮,余蘇眉還積極解決學位供不應求的問題,策劃組織各類比賽活動。作為四川省青少年文化藝術展演眉山市展演負責人,她帶隊參賽,年報名人數達40000人次,成績位居全省前列;作為少先隊輔導員,她策劃“流動少年宮”等公益活動,積極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研學和夏令營活動。從一開始的教學一線到如今的活動組織,余蘇眉用自己的付出展現了一名新時代共青團干部的責任擔當。“一路前行,雖有艱辛,但看到青少年們在不斷進步和成長,我深感一切付出都很值得。”余蘇眉說。
“被評為全國優秀共青團干部,是一份沉甸甸的榮譽,更是一份激勵與責任。”余蘇眉認為,榮譽是節點,不是終點,青少年群體的需求日新月異,只有與時俱進、貼近青少年,才能讓團的工作更有生命力。展望未來,余蘇眉表示,她將繼續堅守崗位,不斷創新工作方法,豐富服務內容,為青少年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服務。希望“青·東家”能夠成為連接青少年與社會的橋梁,讓每一位青少年都能在這里收獲成長、收獲友誼、收獲夢想,為推動社會發展貢獻青春力量。
何 慧
用愛與專業 點亮他人生命之光
“寶貝們,今天的繪本故事講了什么呀?”4月27日9時許,陽光灑向仁壽縣華蔚幼兒園,“全國優秀共青團員”何慧身著志愿者馬甲,繪聲繪色地為孩子們講述《笨笨熊種橘子》的故事,帶領孩子們體驗手工折紙,讓孩子們徜徉在閱讀的奇妙世界。
這位“90后”青年志愿者,眼神清澈明亮,舉手投足間散發著蓬勃的朝氣與滿滿的正能量。她接觸志愿服務,源于之前的醫院工作經歷。正是那段經歷,讓她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價值——原來自己的陪伴與努力,可以為他人驅散陰霾。
2022年,何慧進入仁壽縣友愛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成為一名項目專員。從此,她的身影活躍在各個志愿服務現場。3年間,她積極策劃并參與“新年微心愿·青春志愿行”公益暖冬行動、“青年之家”網絡平臺運營、“快樂小東坡·兒童關愛”服務等特色志愿服務活動120余場,足跡遍布鄉村、社區、學校,服務人數5萬余人次。
憑借出色的工作表現,何慧被選任仁壽縣青年志愿者協會副會長。任職期間,她帶領協會成員團結協作,協會榮獲“仁壽縣優秀社會組織”稱號,她個人也先后榮獲“眉山市優秀志愿者”“眉山市優秀共青團員”“全國優秀共青團員”等多項榮譽。
社區是居民生活的家園,只有凝聚各方力量,才能讓社區更有溫度。進入社工行業,何慧不斷學習實踐,積極探索“社區治理+志愿”的新模式,配合社區做好特殊群體關懷、便民服務、基層社會治理等工作。
“爺爺,近來身體可好?”當天10時許,何慧與仁壽縣懷仁街道大道社區工作人員一起走進獨居老人余凱家,一進家門,她就快步上前攙扶著老人坐下,一邊幫老人整理凌亂的衣角,一邊關切地詢問老人的身體,并掏出小本子認真記錄老人的需求。臨走時,她還叮囑老人:“有任何事,隨時給我打電話。”
獨居老人羅雪儒剛做了手術,不能提重物。在走訪的路上,何慧碰到了羅雪儒,她一把接過老人手上的一袋紙箱,一路同她聊天,逗得老人笑容滿面。直到將老人安全送到家,她才放心離開。
“社會工作者的職責,就是通過專業方法幫助個人、群體或社區解決社會問題、提升社會功能,它的核心使命是扶弱濟貧和助人自助。”何慧深有感觸地說,“每一次與服務對象的接觸,都是一次心靈的碰撞。當看到他們因我們的幫助而重燃生活的希望,那種成就感是無法用言語形容的。”她的工作,就像春雨潤物細無聲,悄然改變著社區的面貌,溫暖著居民的心。
回想起剛加入社工行業時的情景,何慧記憶猶新。“一次上門走訪留守兒童,小朋友身穿一件皺皺巴巴的深黃色T恤,眼神里滿是對陌生人的警戒與抗拒。我便用趣味游戲吸引她的注意,不斷嘗試肢體接觸,最終引導孩子說出了心里的想法。”這次經歷,讓何慧深刻感受到社會工作者這份職業的意義:“只要用心去傾聽、用愛去溫暖,就能打開他人的心扉,為他們帶去改變的力量。”
“年齡只是一個符號,熱愛才是堅持下去的動力。”年僅28歲的何慧,用專業和態度詮釋了這句話的涵義。展望未來,她語氣堅定說:“我會繼續深耕社會工作領域,不斷打造更多有影響力的志愿服務項目,吸引更多人加入志愿服務隊伍,將愛心傳遞,點亮更多人的生命之光。”
張 欽
青春作鉚釘 匠心鑄華章
近日,在中車緊固件科技有限公司的實驗室里,項目負責人張欽和團隊正為大規格環槽鉚釘的最后投用發起沖刺。“這是四川省重點項目,產品樣機已完成,現在進入關鍵的應用驗證階段。”張欽眼中滿是熱忱,他們攻堅的是目前全球規格最大的鉚釘。誰能想到,這看似普通的小小釘子,竟藏著無數“高精尖”的奧秘。
從初入行業的懵懂,到如今的游刃有余,張欽的成長之路滿是挑戰與突破。初涉緊固件領域時,張欽也曾以為這是份簡單工作,然而隨著研究深入,他愈發感受到其中蘊含的大學問。從專注鐵路緊固件,到開拓多元市場,每一步都充滿挑戰。張欽帶領團隊主動出擊,與業主深入溝通,鉆研行業知識,吃透領域特點后才投入研發。正是這種迎難而上的闖勁,讓他們在不同行業間游刃有余,不斷開拓新的市場。
憑借著這股闖勁,張欽在科技創新的道路上大步邁進。作為科技創新青年先鋒,張欽深耕基礎零部件研發與應用研究領域,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完成10余項省部級科研項目,出版專業論著1部,編制行業標準3項,榮獲工程建設科技進步二等獎等省部級獎項8項,在國內外期刊發表論文20余篇,獲授權專利20余項。他主導研制的數十種環槽鉚釘,成功應用于獅子洋跨海大橋、江門中微子等國家重大基礎科研項目;更是首次將環槽鉚釘技術推廣至風電、橋梁、建筑等多個領域,創造多個行業第一,產品遠銷全球30余個國家,極大地推動了緊固連接行業的技術進步。
技術的突破,帶來的是多領域的廣泛應用與卓越成果。在光伏市場,張欽帶領團隊研發十余種定制化產品,實現銷售收入10億元,助力公司在5年內將全球光伏市場份額提升至35%;橋梁建設領域,鄭濟高鐵魯施橋、南玉高鐵百合郁江特大橋等20余座橋梁的設計與應用,都凝聚著他的智慧;風電領域,他開創性地將環槽鉚釘連接技術引入風電裝備,僅用3年時間,就推廣至國內所有主流風電主機企業,超50個風電項目完成批量應用。這一創新不僅大幅降低了風電裝備后期運維成本,更顯著增強了設備在極端工況下的連接可靠性。
個人的成功不是終點,團隊的成長才是未來。作為四川省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的領銜人,張欽積極發揮“傳幫帶”作用。他帶領團隊主持20余項省部級項目,參與制定20余項國家及行業標準;累計培育3名正高級工程師、8名高級工程師,年均開展技能培訓150人次;19項創新課題成果豐碩,更有2項成果入選全國“五小”創新項目,2項獲評四川省職工“五小”優秀創新成果。
展望未來,張欽初心依舊,目標篤定。“我想深耕這個領域,接下來希望能把環槽鉚釘做得更智能、輕便、安全。”9年堅守,他將青春與熱血融入小小的緊固件中。張欽用實際行動詮釋著新時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激勵著更多青年在科技創新的道路上奮勇前行,以青春之力為國家重大工程筑牢連接安全的堅實屏障。
五四青年節,是對熱血青春的禮贊,更是對百年精神的傳承。百余年前,青年們振臂高呼,用熾熱的愛國情懷點燃時代火炬,將“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鐫刻進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
時代的接力棒已傳至當代青年手中。郭萬才扎根高分子材料研究,用創新驅動發展,為科技強國建設注入青春動能;余蘇眉精心策劃一場場寓教于樂的活動,用溫暖與智慧為孩子們點亮夢想,守護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社會工作者何慧,用專業服務傳遞社會溫情,為特殊群體撐起一片希望的天空;而深耕基礎零部件研發與應用研究領域的張欽,以嚴謹的態度和創新的思維,助力我國制造業邁向高端化。新時代的青年,正以多元姿態詮釋著責任與擔當,讓五四精神在實踐中煥發新生。
青春因奮斗而精彩,人生因擔當而厚重。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青年當以理想為帆、以奮斗為槳,在時代浪潮中勇立潮頭,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以青春之力續寫時代華章,不負韶華、不負時代。
來源:眉說之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