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讀者在后臺問我:“聽說今年機構改革把好多單位合并了,我考進證監會發現是參公編,這和普通公務員到底差在哪?”
對于參公公務員和普通公務員的區別,不少考生都不太了解,感覺從字面意思看都差不多,但其實兩者是有本質區別的。
1. 編制性質其實不同
參公人員全稱“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事業單位人員”,這個身份誕生于2006年公務員法實施。比如各地黨校、殘聯,掛著事業單位的牌子,但人員管理跟公務員一樣。
在新一輪機構改革之后,市委黨校從參公轉成了純事業單位,部分地區的銀監會也從參公升級成了行政編,但總體待遇變化不大。
2. 晉升渠道存在差異
據2024年數據統計,普通公務員晉升副科平均用時4.2年,參公人員要5.8年。主要是參公單位人員變動小,畢竟是一個蘿卜一個坑,沒有職位空缺你很難晉升。
需要注意的是,重點部門的參公崗位,領導級別不比同級機關單位低。像地市級銀監分局的局長屬于正處級,基本跟當地公安局局長同級,只要能力夠級別不是問題。
3. 薪酬待遇看似相同
表面看兩者工資單完全一致,但教育局公務員年終獎拿4.2萬,同城科協參公人員只有3.8萬。差額來自單位自籌的績效考核獎,這部分錢事業單位確實更難籌措。
不過去年開始,江蘇、浙江等地試點"參公單位財政全額保障",這種差距正在縮小。說白了就是讓參公單位也能享受財政績效補貼,至于具體實施還要看地方財政。
4. 工作性質看崗位
在政務服務中心辦事窗口,普通公務員在審批蓋章,參公人員可能在整理檔案。但市監局的參公執法大隊天天在外跑稽查,比辦公室的公務員還忙。
工作性質更多取決于崗位,而非編制類型。所以在選擇時,崗位選擇要大于編制類型,累死累活晉升渠道還窄的崗位一定不要考慮。
5. 改革是進行單位篩選
這次機構改革把銀保監會改成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原參公人員整體轉行政編。但像供銷社這樣的單位,仍然保持參公屬性。改革像篩子,留下承擔行政職能的核心單位。
按照目前的發展情況,未來參公單位職能會進一步梳理,估計會有20%左右的單位轉純事業,30%轉行政,剩下的維持現狀。
提問:該不該報考參公崗位?
我的建議是:關鍵看單位核心職能和發展前景,別被編制類型框住。就像找對象,外在條件重要,但三觀契合才是王道。
改革浪潮下,真才實學永遠是最硬的通行,找一個適合自己的崗位,遠比找一個現時待遇高的崗位更重要,眼光要放長遠一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