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的傳奇誕生:儀狄與杜康的千古佳話
文/蘇蕊
“酒”,這一貫穿古今、承載無數情感與故事的瓊漿,究竟是誰的智慧結晶?相傳,在上古時期,大禹治水成功,其部下儀狄奉大禹之命,釀造美酒以慶功。儀狄不負所望,成功造出高粱酒,為這場偉大的治水勝利增添了一抹醇厚的喜悅。那瓊漿玉液,宛如天賜的甘霖,開啟了酒文化的先河。
然而,酒這充滿神秘色彩的尤物,總與奇幻傳說緊密相連。于是,便有了“酒圣杜康”的傳奇故事。“杜康造酒劉伶醉,醉倒劉伶整三年”,劉伶沉醉于杜康佳釀,醒來后竟成了天上的酒仙,這般神奇的傳說,更為酒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那么,杜康究竟是如何造出這令人陶醉的美酒的呢?為何這奇妙的液體被稱為“酒”?
杜康,作為大禹的七世孫,身處夏朝,是一位肩負重任的王爺,主管糧倉事務。一日,大雨傾盆,雨勢磅礴。雨后,下屬匆忙來報:“王爺,大事不好!糧倉建造不夠牢固,經此大雨沖刷,已然漏水了!”杜康聽聞,立刻帶領部下趕往糧倉。眼前的景象令人揪心,漏水時間怕是已長達十幾個時辰。此時,雨過天晴,陽光灑下,雨水與糧食相互交融,在陽光的照耀下,悄然發生了奇妙的變化——開始發酵。
杜康湊近細聞,一股奇異的香氣撲鼻而來。他環顧四周,只見被雨水浸泡的地方,有一種粘稠的液體正滴答落下,原來這誘人的香氣便源自于此。杜康好奇地伸出手指,蘸了一點放入口中,頓覺香味四溢。他趕忙用器皿接了些品嘗,雖香卻帶著一股難以言喻的土味。
回到府邸,杜康反復嘗試,將糧食與水混合,放在太陽下晾曬,夜晚則用盆子捂住。兩天后再嘗,香味愈發濃郁,可土味依舊存在。當晚,杜康在夢中得到仙人指引:讓這東西發酵九天,在下午五點到七點,也就是古代的酉時,取出放置在院子中,等待南來北往的路人,看到合適的人,便請其刺破食指,滴一滴血于其中。集齊三人之血,土味自會消除。
杜康醒來,深知這是仙人托夢,便依言而行。他讓下人準備好涼水,靜待第九天的到來。酉時一到,他便在門口等候。半個時辰后,一位文人模樣的人緩緩走來,此人手搖折扇,口中吟誦著詩詞,盡顯滿腹經綸。杜康趕忙上前,邀其品嘗這帶有土味的液體,并說明仙人托夢之事。文人欣然應允,劃破食指,滴入一滴血。
不久,一位身材魁梧、滿臉絡腮胡的武將路過。杜康向其說明緣由,武將豪爽地劃破手指,也滴入一滴血。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眼看酉時即將結束,卻仍未等到第三個人。就在杜康焦急萬分之時,他發現河邊有一個蓬頭垢面的智障人士,正傻笑著玩泥巴。無奈之下,杜康只好哄著他過來,滴入了第三滴血。神奇的是,三滴血剛滴入盆中,一股撲鼻的香氣瞬間彌漫開來。再嘗,土味竟全然消失。
如此美妙的東西,自然要有個響亮的名字。杜康心想,此物第九天釀成,不妨就叫“酒”。可這“酒”字該如何書寫呢?它是液體,由水釀成,需有三點水;又在酉時完成,于是,“酒”字便誕生了。
如今,這三滴血似乎仍在發揮著奇妙的作用。文人飲酒,靈感迸發,揮毫潑墨;酒過三巡,眾人推杯換盞,豪爽之氣盡顯,恰似武將的豪邁;可若是再喝下去,便有人開始耍酒瘋、打酒架,宛如那滴入的傻子之血在作祟。
酒,這一神奇的飲品,承載著千年的文化與傳說,從遠古走來,融入了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成為了情感與故事的寄托。那在酒中相融的文人之智、武將之勇與愚人憨態,恰似人生百態的縮影。無論是金樽對月的雅趣,還是大碗豪飲的暢快,亦或是酒后失態的率真,都被這一盞瓊漿串聯起來,共同勾勒出一幅鮮活生動、充滿煙火氣的人間圖景,人們在品味美酒的同時,也品味著生活的酸甜苦辣、百態人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