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印度 “西傾” 的三大信號
印度總理莫迪宣布缺席 5 月 9 日莫斯科二戰勝利 80 周年紀念活動,這是繼 2024 年上合組織峰會、金磚國家外長會議后,印度連續第三次缺席南方國家聯盟的重要活動。與此同時,印度對歐美組織的參與度顯著提升:2024 年 6 月,莫迪以正式成員身份出席 G7 峰會,并與法國簽署價值 10 億歐元的 “陣風” 戰斗機采購協議。這種 “選擇性參與” 背后,是印度戰略重心的根本性調整。
從數據看,印度與西方的軍事合作已進入快車道。2025 年 2 月,印度與美國簽署《21 世紀美印主要防務合作伙伴框架》,計劃在未來十年內采購價值 300 億美元的 F-35 戰機、“標槍” 反坦克導彈等裝備。相比之下,印度對金磚國家的貿易依賴度持續下降 ——2024 年一季度,印度與其他金磚國家的貿易額僅占其外貿總額的 12.3%,較 2022 年同期下降 4.7 個百分點。
二、南方國家聯盟的 “印度困局”
印度的 “西傾” 正在撕裂金磚與上合組織的合作框架。以金磚國家為例,2024 年新開發銀行批準的 80 多個項目中,印度參與度不足 5%,而中國貢獻了 62% 的資金和 78% 的項目落地。在上合組織框架下,印度對 “一帶一路” 倡議的消極態度直接導致中亞天然氣管道、中巴經濟走廊等項目受阻。
更嚴重的是,印度的 “攪局” 行為削弱了組織凝聚力。2024 年上合防長會議期間,印度拒絕與中國進行雙邊會談,導致安全合作議題陷入僵局。這種 “對抗式參與” 使得金磚與上合逐漸淪為 “清談館”,難以形成實質性成果。
三、驅離印度的現實困境
盡管印度的離心傾向明顯,但驅離印度并非易事。首先,金磚與上合組織均無明確的驅逐機制。根據《金磚國家憲章》,成員國退出需經全體一致同意,而俄羅斯、南非等國明確反對驅逐印度。其次,印度仍是南方國家聯盟的重要力量 —— 其人口占金磚國家的 40%,經濟總量占上合組織的 28%,驅離將導致組織影響力大幅縮水。
中國的態度尤為關鍵。作為金磚與上合的核心成員國,中國主張 “包容性發展”,反對將印度推向對立面。2025 年 4 月,中國主辦的上合組織可持續發展投資促進活動吸引印度參與,簽署 18 個合作項目,金額達 47.95 億元。這種 “以合作促融合” 的策略,顯示中國更傾向于通過利益綁定而非對抗解決問題。
四、烏克蘭安全威脅的蝴蝶效應
烏克蘭對莫斯科紀念活動的安全警告,為南方國家聯盟的困境增添新變量。盡管烏克蘭官方否認計劃攻擊,但俄媒披露,烏特種部隊已在莫斯科周邊部署 “海馬斯” 火箭炮和無人機。若沖突升級,可能引發俄羅斯對西方的全面報復,進一步激化印度與俄羅斯的矛盾 —— 印度 65% 的原油進口依賴俄羅斯,能源供應中斷將重創其經濟。
不過,危機中也蘊含機遇。烏克蘭沖突可能迫使印度重新評估 “平衡外交” 的風險,回歸南方國家聯盟以對沖西方壓力。2025 年 3 月,印度參與瑞士烏克蘭和平峰會,試圖在大國博弈中扮演調停者角色,這或許是其戰略搖擺的轉折點。
五、南方國家聯盟的破局之道
面對印度 “西傾”,金磚與上合需從三方面重構合作框架:
- 機制改革:推動 “金磚 +” 模式,吸納印尼、埃及等新興經濟體,稀釋印度的否決權;
- 議題創新:將數字經濟、綠色能源等印度薄弱領域作為合作重點,降低其存在感;
- 利益綁定:通過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RCEP)等平臺,強化成員國間的產業鏈協同,減少對印度市場的依賴。
結語
印度的 “西傾” 是全球化退潮期的必然現象,但其對南方國家聯盟的沖擊不應被夸大。金磚與上合的生命力在于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利益,而非個別成員國的忠誠度。正如中國在上合組織框架下推動的 100 多項合作所示,只要核心成員國保持戰略定力,南方國家聯盟仍能在動蕩中開辟新路徑。烏克蘭危機或許是一個警示:在大國博弈的棋盤上,任何組織都需要更靈活的生存智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