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檔”第四天,檔期票房冠軍基本可以確定為《水餃皇后》。作為今年“五一檔”首部破億且豆瓣評分達7分左右的電影,它確實有其可取之處,能夠滿足大部分觀眾對影院觀影的心理預期。
然而,當2025年結束時,是否還會有觀眾記得這部電影?答案或許令人失望——因為這部影片包出的“餃子”,更像流水線上的標準化產品。
首先,談談本片的大女主馬麗。
馬麗以往在觀眾心中是與沈騰搭檔的喜劇演員,而這次她挑戰飾演一位白手起家的女企業家,角色還是基于真人真事改編。如此大幅的轉型,自然吸引了馬麗的事業粉。可以說,本片90%的票房都與馬麗的參演有關。
此外,原型人物臧健和的故事本身就充滿勵志色彩:被丈夫拋棄后,她帶著女兒在香港碼頭擺攤賣餃子,最終打造出國際品牌。這一成長軌跡高度契合當下流行的“大女主敘事”。
與喜劇的張揚不同,馬麗在《水餃皇后》中需要展現克制。影片中,她飾演的臧健和初到香港時生活窘迫,帶著兩個女兒擠在潮濕的出租屋里。在分食清湯面的場景中,她蹲在地上用搪瓷碗將僅有的食物分給女兒,全程未落淚,卻通過肢體動作傳遞出母親的隱忍、辛酸與責任。臺詞并未刻意強調母愛,但畫面中無處不流露著母愛的深沉。
這種克制的表演避免了戲劇化的煽情,反而讓觀眾通過肢體語言感受到角色內心的掙扎與尊嚴的堅守。
然而,表演的亮點僅僅是點綴,觀眾更關注的仍是故事本身。
《水餃皇后》在劇情上存在不少粗糙甚至令人出戲的橋段。例如,許多觀眾吐槽的情節:主角臧健和被查出患有糖尿病后,下一秒袁富華飾演的糖水攤老板仍遞給她一碗糖水,而她接過喝完后還不忘說一句“好喝”。
這一橋段本意是展現香港市井的溫情互助,但效果卻容易讓觀眾出戲——感動是否因此變成了笑點?
影片涉及大量群像角色,但多數角色淪為工具人:紅姐(惠英紅 飾)、糖水伯(袁富華 飾)等配角初期刻畫生動,后期卻草草收場;欺壓女主的惡霸、日本商人等反派形象扁平,動機單一,幾乎是電視劇中最套路化的設定。甚至連惡霸的扮演者都直接選了《古惑仔》中的“大B哥”(吳志雄)。
全片充斥著“女性苦難奇觀”:被丈夫拋棄要哭,被惡霸欺負要哭,女兒被調戲更要哭……盡管這些情節確有現實依據,但在2025年的今天,難免顯得俗套,甚至令人審美疲勞。
盡管影片標榜“大女主敘事”,卻依然難逃“苦情敘事”的窠臼。觀眾原本期待看到“水餃皇后”如何從碼頭小販蛻變為商業巨擘,結果呈現的仍是傳統滿分作文式的“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而影片后半段涉及更大格局的商戰情節時,例如與日本商社的談判,僅憑一句“我有骨氣”的口號實現逆轉,未免過于戲劇化。
現實中,臧健和的商業帝國構建充滿博弈,且與時代背景緊密相連。遺憾的是,電影以“溫暖勵志”掩蓋了商業博弈的復雜性。
從這個角度看,導演劉偉強深諳觀眾心理:觀眾想要的是一段有驚無險的逆襲神話,而非血肉豐滿的商戰史詩。當然,這也可能受到原型人物后人的限制——傳記片的拍攝本就有別于純虛構劇本。
用“無功無過”評價《水餃皇后》最為中肯。它是一部合家歡式電影,馬麗包的“水餃”能果腹,但餡料終究少了些回味。
采寫:南都記者 劉益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