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貴陽長大,很喜歡貴陽的生活和環境,從未想過要離開貴州。”貴陽市手上記憶博物館副館長葛春培說。
葛春培是“90后”,自參加工作起,便加入手上記憶博物館團隊,一起行走貴州村寨,參與貴州傳統文化、民族文化的田野調查、文化挖掘等工作,配合協助完成了許多村寨文化調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口述歷史訪談、地方文獻整理、鄉村博物館建設、文化讀本和口述史文字編輯等工作。
在大學實習期間,她隨團隊第一次去黔東南,到丹寨一個叫排莫村的村子過吃新節。“我第一次知道原來在貴州這片土地上,有那么不同的生活方式,很多場景都是我從來沒有遇到過的,被深深震撼和吸引了。當時我就想,從事類似的民族文化保護工作會是我的職業方向。”畢業后,她正式進入手上記憶博物館團隊工作。
“2017年,我們在銅仁做了一個鄉村博物館項目,建了8個博物館,選了一些宗祠、私塾、老宅子做空間,從當地的文化整理到建筑修繕再到展陳設計,系統學習了一套博物館的工作方法。完成銅仁的項目后,運用在項目中學到的技術改建了一棟木構的建筑,開始了落戶觀山湖區的第一步。”葛春培說。
目前,手上記憶博物館已有6573件(套)藏品,展出了貴州各地的民族服飾和用品,進行文化交流、學術講座和非遺培訓,越來越多的人來到這里。
“2023年新館開館,又是一個新的起點。從一棟木房子變成了現在近兩千平方米的展廳,涵蓋書房、修復室、手工體驗等功能的館舍。”葛春培介紹,“很多社會愛心人士一直在無條件支持,給博物館輸入了很多生命力與活力。我很幸運大學畢業就開始進入手上記憶博物館團隊工作,如今博物館逐漸吸引了一批‘90后’青年人加入,一起在貴陽周邊的鄉村做著一份有意義的工作。”
談到在貴陽就業的初衷和目的,葛春培說,貴陽作為貴州省會,近年來在政策扶持、產業升級、平臺搭建、產業引導和創新創業生態建設等方面持續發力,為青年創業就業提供了多元化的機遇和良好的環境。貴陽逐漸成為了一個年輕化的城市,也為青年人創造了一個很好的工作、生活環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