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一位平壤華僑的生存日記
引子:黑暗中閃爍的“永生塔”
凌晨三點,平壤科學家大街的公寓樓里,老李摸黑點燃蜂窩煤爐子,火光照亮了墻上金日成父子的畫像。窗外,百米外的永生塔在蓄電池支撐下通體發亮,像一柄金色利劍刺破夜空。這便是我生活了二十年的朝鮮——一個電力極度匱乏,卻讓雕像“永不斷電”的魔幻國度。
平壤:高樓里的“原始生活”
平壤的高層建筑是朝鮮的“面子”,但住在30層的居民,過的卻是中世紀般的生活。
停電爬樓:40層樓梯上的“體能訓練”
“今天電梯又停了!”住在38層的華僑張姐氣喘吁吁地爬上來時,運動鞋沾滿泥漿。平壤定期停電已成慣例,即便在“特供小區”柳京大廈,住戶也要徒步攀爬。曾有老人突發心臟病困在20層,等抬到樓下時已來不及搶救。
更魔幻的是,樓頂太陽能板發的電只夠維持走廊應急燈——這是為了防止外賓看到漆黑的高樓影響“國家形象”。
用水戰爭:凌晨三點的“搶水時刻”
平壤實行分段供水,凌晨1點到3點是科學家大街的“專屬時段”。每到這時,樓道里便響起塑料桶碰撞聲。住16層的王叔發明了“滑輪運水法”——用晾衣繩把水桶從一樓吊上來。有次繩子斷裂,20升水潑下去澆透了樓下晾曬的軍裝,險些被扣上“侮辱軍人”的罪名。
寒冬求生:帳篷+熱水瓶的“黑科技”
零下20度的冬夜,集中供暖早已成傳說。華僑們從中國偷運進電熱毯,普通朝鮮人則各顯神通:有人在屋里支起蒙古包式帳篷,靠燒蜂窩煤取暖;更有狠人把熱水灌進玻璃瓶,裹三層毛巾抱在懷里睡覺?!叭ツ暧袀€孩子被燙傷,醫院還沒電做手術……”鄰居金大娘壓低聲音說。
農村:活在“煤油燈紀元”的朝鮮人
離開平壤50公里,時間仿佛倒退回19世紀。
照明進化史:從煤油燈到太陽能板
在黃海北道的山村里,65歲的樸大爺掏出一個熏黑的鐵罐:“這是我家傳了三代的煤油燈?!被鹈绫赛S豆還小,看書會熏黑鼻孔。2010年后,黑市上出現中國產太陽能板,但價格相當于農民三年收入。現在村里“中產家庭”的標志,是屋頂上那塊巴掌大的發電板——夠點亮5瓦燈泡。
挑水戰爭:零下30度的“生存游戲”
寒冬的清晨,井口結著半米厚的冰層。村民們用鐵鎬砸開冰面,排隊舀水的隊伍能排到百米外。我曾親眼見到兩個婦女為搶一桶水大打出手,最后生產隊長出面,判決“一人半桶”。
更慘的是住在高地的農戶。沒有電力抽水,他們每天要往返3公里山路挑水,冰面濕滑時,常有人摔斷腿?!叭ツ昀洗匏は律窖?,送到醫院正好停電,手術做了一半……”
火車驚魂:停電40小時的“冰窖之旅”
從平壤到羅先的列車,被稱作“移動冰柜”。去年冬天,列車在荒郊野嶺停電40小時,車廂溫度驟降到零下15度。乘客們撕開座椅海綿點火取暖,乘務員拼命阻攔:“燒了座椅要判刑的!”最后是軍人開槍示警才控制住場面。
永不熄滅的“特權用電”
在朝鮮,電力是等級制度最赤裸的體現。
即便全國停電,各地永生塔、太陽像和重點軍工廠永遠燈火通明。這些場所配有柴油發電機和巨型蓄電池,停電0.1秒就會自動切換電源。在鴨綠江邊,對岸中國丹東的霓虹燈與朝鮮的永生塔遙相呼應,像是兩個平行世界的對話。
醫院的“黑暗手術室”
平壤紅十字醫院的手術室掛著1980年代東德產無影燈,但醫生們更依賴手電筒?!吧现芙o軍官做闌尾切除,突然停電了?!弊o士偷偷告訴我,“我們三個人舉著手機閃光燈,主刀醫生差點切到動脈。”
電費之謎:一年幾分錢的“黑色幽默”
朝鮮電費便宜到可以忽略不計——普通家庭一年只需繳納5分錢(人民幣)。但華僑圈流傳著一個冷笑話:“好消息是電費白菜價,壞消息是你根本用不上電?!?/p>
絕境中,普通人創造了自己的生存法則。
在平壤統一市場,中國產微型水力發電機成了搶手貨。攤主老金把設備綁在村口小河上,偷偷給20戶人家供電,月入3000元人民幣?!熬靵砹宋揖退退麄兂潆妼?。”他得意地晃了晃手里的華為Mate60。
平壤大學生小崔開發了一套“智能跳閘系統”:在電表上接根鐵絲,電力公司檢查時就自動斷電?!拔覀兯奚峥窟@個看了三年韓?。 彼统鯱盤里的《魷魚游戲》,畫面卡頓時就罵:“又特么停電了!”
結語:當黑暗成為常態
深夜,我站在公寓陽臺上,望著永生塔永不熄滅的金光。樓下傳來孩童的哭喊——又停電了,他害怕黑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