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第二天,某知名日報發布一條“正能量”視頻:“82歲老人獨自爬野山摔傷,消防員手抬肩扛1小時救援成功”。然而視頻中,大爺一頭烏黑濃密的頭發,身材壯實如健身房教練,被網友調侃:“這體格能扛兩桶水上山,咋還能被困?”這場由“年齡迷霧”引發的輿論風波,撕開了流量時代新聞報道的復雜一角。
鏡頭中的細節耐人尋味:被困者身高大約175cm,體重目測80kg以上,面部皮膚緊致無明顯皺紋,手部肌肉線條清晰。網友直呼:“膀大腰圓、滿臉肥褶子的82歲大爺是吧?但凡記者小編看了視頻,抱著求證的態度看看到底是不是82歲的老人,也不會就這么為了流量炮制出這種離譜的新聞吧?”
更離譜的是,該媒體的這條新聞稿件還被十幾家媒體轉發,但轉發過程中沒有任何一家媒體對“大爺”的年齡提出質疑……
筆者記得,2024年某晚報將62歲登山者夸大為“七旬老人”,最終因網友舉報刪除稿件。更離譜的是某些媒體故意將救援對象塑造為“弱勢群體”,企圖最大化激發公眾同情心。但這種操作本質是把新聞當朋友圈人設經營——充分暴露一個事實:部分媒體為追求10萬+,用局部真實代替整體真實。
視頻評論區“記者眼瘸”“建議查視力”等尖銳批評不斷,該日報平臺粉絲量上千萬,而且屬于官方媒體,如此不嚴謹的態度不禁讓人想起2015年“犬口救童”輿情反轉事件,當事人因媒體不實報道被網暴,最終媒體公信力暴跌。
此次報道暴露出一大批新媒體采編“三重失職”:未聯系當事人核實身份、未交叉驗證信源、未執行三審三校。
部分媒體為追熱點,連“視頻為證”都做不到,咱就不說技術層面的AI換臉、年齡濾鏡等技術活了,咱起碼自己肉眼看一遍不過分吧?
這件事的深層問題在于,當媒體習慣用“標題黨”制造情緒共鳴,受眾信任閾值會不斷提高。正如網友質問:“今天把40歲寫成80歲,明天是不是要把活人寫成烈士?”
某傳媒研究機構數據顯示,2024年地方媒體微信公眾號平均打開率降至1.2%,倒逼采編“八仙過海”。但筆者始終認為,焦慮不應成造假借口——真正的正能量不需要濾鏡,經得起推敲的真相才是最好的傳播力。
如果您是記者,遇到類似事件會優先選擇流量還是真相?評論區聊聊您的看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