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五年導游,帶個老年團無數。一路上見的最多的就是,頭發花白的叔叔阿姨們,一手端著保溫杯,一手拎著行李箱,跟著我滿世界的跑。旅途中我發現,70歲后還占著這6點,才是真正幸福的人。
1. 老來有伴,歲月生香
老話說“少年夫妻老來伴”,有老伴在身邊一定要珍惜。
在敦煌帶團那次,我遇見了68歲的趙叔和孫姨。沙漠的夜晚很冷,趙叔從背包中取出厚披肩,仔細地為孫姨披在肩上,又從包里掏出保溫杯:“特意給你留的熱水,捂捂手。”
孫姨嘴上埋怨:“你自己也披上點兒,不冷啊?” 把大披肩往兩人中間拉了拉。
白天參觀莫高窟,趙叔一路走一路為妻子講解,一看就是做足了功課。出游有人陪,講話有人聽,美景有人分享。
原來,老話里藏著的,才是一輩子的深情。
小建議:不妨和老伴定期安排“二人時光”,哪怕只是小區散步、菜市場買菜,這些瑣碎日常都是感情的保鮮劑。
2. 自理自立,晚年安穩
常聽老一輩講“靠山山倒,靠人人跑,不如自己最可靠”。
在貴州帶團時認識的李阿姨,精氣神比年輕人還好。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打太極,手機里存著各種養生知識。
有次同團的大叔突然低血糖,李阿姨立刻從隨身布包里掏出糖果:“我一直備著,出門在外得防著點。”
她常說:“孩子在外忙事業,我得把自己照顧好,讓他們少操心。” 的確,自己硬朗,才是晚年最大的福氣。
小建議:每天勤快一些,別偷懶!堅持適量運動,比如八段錦、太極拳;學習基礎的健康知識,定期體檢,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里。
3. 兒女孝順,心里暖乎
老話說“養兒防老”,可總有人感慨不如不生。
但北京團的王阿姨,讓我相信了這句老話。兒子特意請了年假,陪著王阿姨出門游玩:“每年休年假,我都會帶著我媽媽去一個新地方”。
在西安一家老字號面館,王阿姨的兒子嘗了口羊肉泡饃,趕緊推到母親面前:“媽,這家的饃地道、軟爛,適合你的牙口。”
王阿姨笑得合不攏嘴:“小時候我追著喂你,現在倒過來了。”說實話,這一幕看著都讓人暖心。
小建議:和兒女保持每周通話,有時間一起做飯、嘮家常,親情需要雙向奔赴。
4. 手頭有錢,遇事不慌
民間有句俗語叫“手里有糧,心里不慌”,放在晚年也一樣。
有人覺得談錢太俗氣,可上海的陳叔卻不這么認為。他平日里喜歡談錢,用自己的積蓄治好了老腰,還支持了孫子開店。
去年在新疆胡楊林,他舉著相機笑道:“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但手里有錢,看病旅游都不愁。”人有積蓄,晚年才有底氣。
小建議:盡早規劃養老存款,每月固定存一筆錢;合理理財,但別盲目投資,守好自己的養老本。
5. 一間老房,一生念想
老話說“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
人老了,也得有一片自己的小天地。重慶的劉爺爺,旅行時總念叨:“陽臺上的三角梅該澆水了。” 一到家就直奔他的小花園。那套老房子墻皮脫落,可推開窗,熟悉的桂花香撲面而來。
墻上的老照片、孫子的涂鴉,都是歲月的痕跡。
這老房子,就是他心里最踏實的歸宿,即便女兒邀他去住大房子,他也舍不得離開這里。
小建議:定期整理老房子,給墻面補補漆,更換老舊家具;布置一些綠植、照片,讓家更溫馨舒適。
6. 有份收入,活得硬氣
老輩人常說“吃人的嘴軟,拿人的手短”,放在退休金上也貼切。
廣州的吳叔,有自己的退休金,不用管兒女要錢花,他把日子過得有滋有味。上午書法班,下午合唱團,還學會了網購。
他對著智能音箱研究聽戲時,說:“每月準時到賬的退休金,就是我敢折騰的底氣,經濟獨立,腰桿挺直的日子,真好!
這些年,看過無數風景,最難忘的還是這些普通老人的故事。愿我們老了以后,也能守著這些福氣,熱氣騰騰地活著。
想知道更多旅途中的故事?關注小嘻哈,咱們一起看遍人間煙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