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漲價潮來了?多地水價上漲,發生了什么?
今年3月,深圳發布公告,要在4月召開自來水價格調整聽證會,并且公布了兩個調整方案。從調整方案來看,深圳自來水綜合價格擬由3.449元/立方米調整為3.8991元/立方米,漲幅13.05%。
如果是4人家庭,按第一階梯22立方米的用水量來算,每月支出增加5.94元。
無獨有偶,另一個一線城市廣州,宣布從6月1日起,對中心城區自來水價格進行調整。廣州在去年已經召開了聽證會,現在是直接執行調整方案。根據方案,第一階梯價格從1.98元/立方米上漲至2.55元/立方米,漲幅為28.78%,比深圳漲幅還大。
實際上,今年以來,已經有多個城市開啟了水費漲價鍵。比如南京漲26%,北京邁入5字頭。
至于漲價的原因,官方的說法一般是好多年沒漲了,現在成本上來了等等。其實,大家仔細觀察一下就發現,這幾年,水、電、氣這些基礎設施服務的價格,都迎來了一輪漲價潮。
2023年一年,全國至少52個市、縣上調居民用氣價格。2024年,四川、重慶、江蘇等省份的城市燃氣價格上漲。同年,武廣高鐵、滬杭客專、滬昆客專等高鐵票價上漲。
為什么水電氣這些基礎設施的價格都開始上漲了?有一句話說得挺好,當你在享受低價服務時,一定有人在背后默默買單。
實話實說,我國水電氣這些基礎設施的價格真的很低。咱們的水價在全球處于倒數位置,電價也長期處于國際較低水平,還有地鐵、高鐵這些公共交通的價格,都是比較低的。
之所以能夠保持這么低的價格,原因就是靠財政補貼,說的更直白一點是土地財政補貼。過去20多年來,我國房地產蓬勃發展,賣地收入為各地貢獻了豐厚的財政收入。
就拿地鐵來說,30多個城市的地鐵公司,扣除財政補貼,基本上都虧損。主要原因是票價太低,導致票務收入很少,根本就覆蓋不了成本。
但這幾年,房地產市場跌入低谷,土地賣不動了,收入大幅下降。2024年土地出讓收入為4.87萬億元,相比巔峰時期,幾乎腰斬了。
所以,我們看到一些公共設施暫停了,不少城市公交車出現了停運,很多有軌電車,地鐵線路被砍。而像水電氣這些基礎服務肯定不能停,那就只能漲價了。
隨著土地財政收入大幅減少,補貼時代結束,基礎設施的成本自然就要上演大挪移。
除此之外,有人說漲價是為了拉動內需。我覺得有這方面的考慮,但不一定能成功。從2023年以來,我國CPI長期在“0”附近徘徊,今年一季度CPI同比下降0.1%。
CPI這么低,意味著處于通縮的邊緣,簡單理解就是大家消費積極性不高。但靠公共基礎服務價格漲價,作用似乎不大,畢竟從2023年就開始上漲了。
想要讓大家消費,其實只需要從三個方面努力,一個是穩定就業,比如人社部說對受關稅影響較大的企業提高失業保險穩崗返還比例,就是不錯的穩定就業措施。
另一個是增加收入,比如今年各省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就是方法之一。還有一個加強社會保障,比如今年提高退休人員養老金和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
核心是讓大家有穩定的工作,工資還得漲,還沒有后顧之憂,那大家肯定就愿意消費。所以,公共基礎服務價格上漲,最核心的原因就是補貼減少。如果樓市不回暖,賣地收入不漲,恐怕還有更多地方的水電氣等基礎服務價格會做出調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