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宜興經濟開發區誕生于1994年。
1992年4月,無錫市陶都高新技術經濟開發區成立。開發區位于宜城、丁蜀兩鎮之間,規劃用地規模21平方千米,擬打造成一個融工業、商業、第三產業、科研、行政管理五位一體的具有宜興特色的高新技術開發區;
1994年更名為江蘇省宜興經濟開發區。
2000年,根據市委、市政府文件精神,江蘇省宜興經濟開發區和環科園合并,組建新的環科園,擁有實際區域面積75平方公里,規劃開發面積38平方公里。查林、洛澗、紫砂、川埠、頭陽、潛洛等6個行政村劃歸環科園管理。
合并之后也標志著江蘇省宜興經濟開發區的使命暫告一段落。
直到2006年7月,國家發改委批準設立江蘇宜興陶瓷產業園區,核準區域面積3.8平方千米,建設陶瓷特色園區。這也是宜興第二個省級開發區。地點為丁蜀鎮北部、龍背山以南,規劃面積12平方千米。查林、洛澗等6個行政村又重新劃歸丁蜀鎮。2007年2月,江蘇宜興陶瓷產業園區韓國工業城等項目全面啟動。
第二個宜興經濟開發區于2006年正式命名。
2000年底,宜興市諸橋工業園區建設啟動。該園以是經宜興市人民政府批準,由宜城鎮人民政府主辦的市級工業園。工業區規劃總占地面積270公頃,首期開發面積53.3公頃。至2001年底,入區企業17個。
2002年9月,啟動二期工程,規劃面積820公頃。并成立諸橋工業區管理委員會和諸橋工業區發展有限公司。當年被確定為省鄉鎮示范工業園區、無錫市重點鄉鎮園區。
同年,經市政府批準,宜興市化學工業園落戶屺亭鎮。該園占地約5.5平方千米,建成后將吸引具有高產值、低污染、應用高新技術的重型化工業及精細化工業人園。9月18日,8個企業入園開工。
2006年4月,宜興市諸橋工業園區被批準為省級開發區,更名為“江蘇宜興經濟開發區”。
當年,宜興市委、市政府召開宜城、屺亭兩鎮撤鎮設街和優化宜興經濟開發區區域管理動員大會。
屺亭鎮成建制撤鎮后設立城北街道辦事處,成建制委托宜興經濟開發區管理。
宜城鎮成建制撤鎮后設立宜城街道辦事處,以蕪申運河為界,宜城鎮轄區內蕪申運河臨城內側區域為管轄范圍;
蕪申運河外側原宜城區域劃歸宜興經濟開發區管轄范圍;
區域調整后,宜城的轄區面積從91平方千米減至38平方米,行政村從16個減至6個,工業經濟總量減少70%。10月22日,宜城街道、屺亭街道辦事處掛牌。
2009年,宜興歷史上投資規模最大的工業項目、總投資90億元的國電新能源產業基地落戶江蘇宜興經濟開發區。
2012年,全球知名的功能性飲料——紅牛簽約落戶。2013 年項目正式投產。年產能可達30萬噸、12億罐,實現年銷售額近30億元。
2013年2月,由國務院批準,宜興經濟開發區升格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全稱為宜興經濟技術開發區。
2017年12月28日,中環領先集成電路用大直徑硅片項目開工儀式舉行。總投資約30億美元,打造大型半導體材料研發制造基地。目前,中環領先已成為宜興首家國家級獨角獸企業。
2022年9月30日,中車中低壓功率器件產業化(宜興)建設項目落戶宜興,一期投資59億元,預計可年產8英寸中低壓IGBT晶圓36萬片,將解決我國新能源汽車核心器件自主化問題。
2021、2022年,芳橋街道、新莊街道先后納入宜興經開區,實行區街一體化管理。
經過30多年的建設發展,宜興經濟技術開發區已成為了宜興重要的產業板塊。形成新能源產業、光電子產業、新材料產業、合成生物和先進裝備制造產業等產業集群??,集聚了天津中環、寶鋼集團、西門子、中廣核、靈谷、協聯、雅克科技等企業,形成了“一區多園”的發展格局??。
先后獲得“長三角最具投資價值開發區”、“中國新能源產業示范基地”、“全國綠色生態示范區”等多項殊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