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讀經典,陪您說晚安,大家好!這里是閃電夜讀。今晚與您分享《味蕾上的鄉愁》。
所謂鄉愁,對我而言,大多時候只是某種童年的味覺。
記憶中的那些口感,在被歲月發酵后往往形成經久回味的芳馥,于只身遠游的路上,時時誘發你“不如歸去”的念頭。
我已經走遍了這個國家的絕大多數地方。當對未知事物的嘗鮮渴望漸漸饜足之時,我知道我的青春業已耗散在穿州過府的五味百感中;
這時,鄉愁開始從舌尖上漫漶而來,在枯澀得近乎麻木的味蕾上綻放出懷鄉的憂郁――我知道,我于此際開始衰老。
而一根老了的舌頭,則會像蛇信般搜索回山的徑路,它似乎比身體還更需要故鄉的飼養。如果不能找到孩提時的食單,也許就會枯葉般迅即隕落。
我所成長的時代仿佛正是這個國家的漫長荒年。那是在跡近窮壤的鄂西南邊地,一個土苗漢侗雜居的小鎮。
原鄉民在遙遠的古代,大抵曾經被喚作“武陵源中人”,抑或在書卷里有過鮮衣美食;但在我斷奶之后,體味到這個世界的卻是粗食雜糧――在那個年代,山胞們多無主食和配肴之分,而菜譜一說,則肯定奢侈得聞所未聞。
比如土豆紅薯這些分屬菜蔬的作物,那時多是平民人家活命的晚餐;而一碗湯面,往往竟成了重情講禮門第待客下飯的主菜。
盡管如此困頓,但依舊有許多當時用以度荒果腹的野菜,居然裝點了我們的簡單生活,并構成我的童年味覺,成為今日鄉思中津津有味的美食。
我懷念故鄉的食物首推由“蕨”衍生的幾道村肴。
其一曰涼粉。這幾乎是父母在夏天的最高獎賞——給五分錢,去街上買一碗,絕對在半秒間吸溜得一干二凈。這是用山中的蕨根搗粉攪糊后用漏瓢制成的粉條,然后用自制泡菜的酸水加上辣椒粉勾兌即可食用。
其二曰蕨苔。也即蕨長出地面的那部分,約尺許,色青紅,不蔓不枝,頭卷曲如問號。食前需要先用水稍煮一煮,再撈出炒海椒面和臘肉。
其三曰蕨粑。原材料也即蕨根粉,在攪糊時兌以剩飯,凝結曬干,食用時切片炒肉。當然這道菜,一般則只在逢年過節的席面上才會搬上。
蕨,原是山野間的一種尋常植物,但早在商周時代,就已進入中國人的食譜,其學名謂之“薇”――它幾乎貫穿了我們整個文學史。
許多年以來,我像米蘭昆德拉所說那樣,從一個酒杯走向下一個酒杯,似乎已經嘗遍了生活食色。
貧困童年時墊下的野蕨村蔬,仿佛一直耿耿于懷未能被塵世的珍肴所消化,且固執地在我飄浮失重之際,提醒著我的味覺。
也許正是那些古老的養分,一直支撐著我的身心,使我在懷鄉的饑餓時分,要不斷地反芻這些隔年的糧食。
作者簡介:
鄭世平,筆名土家野夫、野夫,出生于湖北省利川市。中國作家,發表詩歌,散文,報告文學,小說,論文,劇本等約一百多萬字。2006年獲”第三代詩人回顧展”之“杰出貢獻獎”,2009年獲“2009當代漢語貢獻獎”,2013年第十一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散文家提名。
主播簡介:
武城融媒主播,都熙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