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與烏克蘭達成的礦產合作協議,表面上以"戰后重建資金"名義開發鋰、鈷等戰略資源,實則通過債權綁定實現對烏經濟命脈的控制。協議涉及12處大型礦藏,占烏克蘭已探明儲量的65%,其開發權與收益分配明顯向美方傾斜。
這種"資源換軍援"模式已形成路徑依賴——烏克蘭自2022年至今抵押的國有資產價值超過其全年GDP的40%,現又押上最后的核心礦產資源,未來若需繼續獲取援助,或將被迫觸及領土主權紅線。
烏克蘭當前抵押的礦產資源價值約4000億美元,但美方援助實際到位不足承諾的30%。這種"預支未來"的發展模式已顯現危機:國家電力公司40%股權、黑海港口運營權等核心資產相繼易主,若戰事持續至2025年,烏克蘭或將面臨"資源枯竭型主權危機"。莫斯科國立大學研究顯示,烏現有抵押資產僅夠支撐未來18個月戰事開支。
隨著5月9日紅場閱兵臨近,俄烏雙方言辭對抗或轉化為實質軍事冒險,但任何誤判都可能突破核威懾紅線,將局部沖突推向不可控深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