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際舞臺上又有一場“好戲”上演。美國權威雜志《新聞周刊》爆料,中國在黃海中部海域,一座超大型“海上構筑物”即將竣工。這消息一傳出,韓國那邊瞬間不淡定了,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一
蘇巖礁的地理位置十分關鍵,處于中韓之間的黃海中部,是連接朝鮮半島與中國東部沿海的海上要沖之一 。它的地理坐標恰好位于重要的國際航運線與漁業資源交匯點,經濟價值和戰略意義不言而喻。
對中國而言,蘇巖礁海域更是黃海安全防御體系中的天然前哨站 。而且,蘇巖礁周邊海域漁業資源豐富,海底油氣勘探潛力巨大,還是海洋科研和氣象監測的絕佳地點。所以,不管從軍事、經濟還是科研角度來看,蘇巖礁都是中國必須牢牢掌控的“海上支點”。
明清時期,沿海漁民就在這片海域捕撈、補給,中國舊時的海圖和地方志里,也清清楚楚記載了蘇巖礁的相關坐標和方位 。新中國成立后,中方一直將蘇巖礁視為黃海海域的重要組成部分,還在多個外交場合明確表明對該區域的主權。
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海軍、氣象、水文等部門就多次在蘇巖礁海域進行測繪與科研作業 ,積累了大量歷史和技術數據,為維護主權打下了堅實基礎。
可這些年,韓國一直在蘇巖礁問題上“搞小動作”。雖然按照國際法,蘇巖礁屬于“低潮高地”,不能作為劃定專屬經濟區的依據,但韓國卻妄圖通過實際控制、設置科研設施和鋼結構架等手段,來制造“存在感”,為未來劃界談判增加籌碼。
他們的如意算盤是“先占先得”,不斷通過行政手段和一些象征性設施來刷“存在感”,誤導國際輿論,試圖造成既成事實。從地緣政治角度看,韓國這么做是想延伸海上活動范圍,擴大對黃海的控制力,在中韓海洋劃界爭議中撈到更多好處。
二
咱們來瞧瞧,這次讓韓國如此緊張的“海上構筑物”到底是何方神圣。它可不是之前外界猜測的普通深海養殖平臺,而是一個“大塊頭”——自升式鉆井平臺 。
這平臺可不得了,原本是用來搞海上能源開發的,隨著技術一路“狂飆”,它的本事越來越大,既能搞深海養殖、海洋科研,還能充當海上補給站,甚至在應急防務方面也能“大顯身手”。
簡單來說,中國在蘇巖礁附近搞的可不是一個小小的“崗亭”,而是一座功能齊全的“海上城堡”。
這座“海上城堡”,優勢那是相當突出:
一是經濟可持續。平臺能用于大型海洋養殖、漁業科研,還能打造海洋牧場,不像韓國在蘇巖礁搞的那些設施,純粹是個“擺設”,中看不中用。咱們這個可是實實在在能產生經濟效益,“錢”途無限。
二是功能復合。它能和補給船“手拉手”,具備停靠能力,還設有直升機平臺,方便人員輪換和應急處置。既能搞養殖、搞觀測,還能實現長期駐守,簡直就是個海上的“全能選手”。
三是低調有效。這平臺本質上是民用設施,不會在國際上掀起太大風浪,引發大規模爭議,同時又能在“非軍事化”的背景下,穩穩鞏固中國對該區域的主權。不張揚卻很實用,就像武俠小說里的高手,深藏不露。
可以說,這就是中國在海上搭建的一座多功能“浮動前哨站” 。再看看韓國之前在蘇巖礁上偷偷摸摸安放的那些觀測設備,和咱們這個平臺比起來,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不管是規模、能力,還是持續性和正當性,都被咱們全方位碾壓。咱們這是長期部署,光明正大,而韓國呢,只能偷偷摸摸,差距一目了然。
三
中國這次部署大型平臺,既是基于現實策略的考量,也是對歷史主權的延續。
現在,隨著中國“新神器”的亮相,韓國的如意算盤徹底落空。韓國媒體和軍方最近多次表達所謂的“擔憂”,聲稱中方此舉“打破現狀”“影響地區穩定” 。但說白了,他們就是做賊心虛。這些年,韓國在蘇巖礁問題上小動作不斷,又是搞科研站,又是放浮標、搭鋼架,企圖用這些“小伎倆”制造主權錯覺。
如今中國“新神器”一出現,不僅徹底打亂了他們的計劃,還讓中國牢牢掌握了該海域的主動權。以后,韓國再想在蘇巖礁問題上“搞事情”,那可就難如登天了,而且還很可能被國際社會看穿他們的“小心思”。
中國通過這種方式,既鞏固了對黃海主權海域的管控,又避免了直接沖突,實現了“不戰而屈人之兵” 。總之,黃海也好,蘇巖礁也罷,那都是中國自古以來的主權范圍,容不得他人侵犯。
這次“新神器”的竣工,再次向世界宣告:中國的海域,中國自己守護;中國的權益,中國自己說了算。那些心里打著歪主意,妄圖渾水摸魚的國家,還是趁早打消念頭吧,不然,就只能望“礁”興嘆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