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陳羽嘯
2008年5月28日,25歲的安徽小伙王海波第一次踏入汶川地震重災區(qū)——漢旺鎮(zhèn)。 空氣中彌漫著腐臭和石灰的味道,倒塌的民房連綿成片,失去腿的傷者坐在帳篷門口沉默不語。那一刻,他原本計劃停留一周的“企業(yè)派遣任務”,變成了一場長達17年的公益長征。
“半年結束不了,那就長期做下去”
王海波1983年出生于安徽淮南,大學畢業(yè)后他進入了云南一家外資企業(yè),經過多年打拼,升任常務副總經理。在和女友步入婚姻殿堂后,他愛情事業(yè)雙豐收,成為了大家眼中的“成功人士”。
瀘定地震背救災物資上山發(fā)放。受訪者供圖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爆發(fā),王海波所在的云南小城也感受到震動。因為其母親是四川人,他把四川看成是他的第二故鄉(xiāng)。看著電視里滾動播放著的震后慘狀,他第一次感受到災難離自己那么近。焦急中,他通過電視公布的捐款信息,多次用手機發(fā)短信的方式向災區(qū)捐款,并將捐款的信息和方式發(fā)到同學QQ群中,號召大家一起為災區(qū)捐款。
震后第3天,王海波接到公司負責人電話,需要他前往四川救災,公司提供了上千萬資金以及上百套凈水設備等。王海波最初的任務是在災區(qū)建立凈水站,保障用水安全。陸陸續(xù)續(xù),他在災區(qū)設立了75個凈水工作站,為20余萬人提供安全飲水。奔走在遍布災區(qū)的各凈水站之間,進行志愿者招募、培訓、巡回抽檢,也目睹了災民們生活的困境,對這片土地產生了深厚的感情,原計劃的一周變成了半年,半年后他發(fā)現還結束不了,便毅然辭職,帶著學醫(yī)的妻子扎根四川,“這件事需要有人長期做下去”——這句承諾,讓他從企業(yè)職員轉型為全職公益人。
在北川、綿竹、彭州等重災區(qū),他給農民們提供小額經濟發(fā)展扶持,教授玉米種植新技術;為一些殘疾人開設美式手工藝皮革雕刻培訓;還協調到香港、澳門地區(qū)的醫(yī)生前來開展義診。2011年,他與伙伴成立“授漁公益”,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從此,他將生命與公益事業(yè)緊緊綁定。
玉樹的氧氣罐與彝良的生死問
扎根災區(qū),憑的是年輕人的一腔熱血,可在待了近兩年后,王海波也有點迷茫了。錢快花完了,災區(qū)也感覺沒啥事了,自己的公益資源也很有限,接下來,何去何從?
在一次義診的路上,玉樹地震了,王海波立即帶上兩臺凈水設備奔赴高原。第一次踏上青藏高原,嚴重的高原反應讓他兩腿發(fā)軟、呼吸困難,只能抱著氧氣罐工作。在海拔4000米處,他設立了凈水點,陸續(xù)設立30個凈水站,建起2所帳篷學校,招募來的志愿者們在完成凈水工作的同時,也擔任起孩子們的輔導老師,孩子們的笑臉讓他找到了堅持的意義。
在那時,民間公益組織并不為很多人關注和認可。兩年后的彝良地震救災中,目睹不斷塌方的山體,半夜聽到不遠處傳來的轟隆聲,他第一次感到恐懼:“我在這里做什么?如果被埋在這里,我的人生有什么價值?”
直到第二天清晨,一群受災群眾穿著單薄的衣服從山上逃下來,他和志愿者發(fā)放完幾麻袋募集來的衣物,大家眼眶濕潤,感謝連連時,他才頓悟:“對他們來說,我們的存在就是意義,就是價值。”
從“孤勇者”到行業(yè)樞紐
2013年雅安地震,王海波與汶川地震后成長起來的一些民間公益組織聯手,創(chuàng)建了四川首個社會組織協調平臺,進行信息共享、物資分配、有意識地開展主動協調工作。2014年,“成都授漁公益發(fā)展中心”正式注冊,王海波明確了自己團隊的定位,在有災難發(fā)生時開展應急救災,日常開展減災防災,應急行業(yè)能力建設等工作,還引入聯合國“環(huán)球計劃”人道主義救援標準,培訓公益志愿者,他自己也成為聯合國認可的國際培訓師。
成都授漁公益發(fā)展中心一角。陳羽嘯攝
在隨后的魯甸地震、九寨溝地震、茂縣滑坡、積石山地震等,王海波和小伙伴們的身影都出現在現場。
2020年安徽水災,大量村莊被淹,面對大面積的水域災情,王海波積累的協調工作經驗發(fā)揮了大作用。在和應急廳、指揮部協同后,將當地需要五十艘舟船轉運受災群眾等信息及時傳達給許多救援隊伍,攜帶舟船而來的39支救援隊伍也根據調遣及時分布到各個需求點位,使救援力量發(fā)揮到最大化。
2020年安徽水災現場協調指揮。受訪者供圖
多次成功的救援實踐,讓王海波的團隊受到了國家應急管理部的關注和青睞,此后的多次突發(fā)自然災害中,他們都被國家應急管理部征調委派,代表官方負責協調救援工作。
2023年河北涿州水災中,他們協調審核了390余支救援隊在應急管理部平臺提交的申請,及時獲取并公告前線災害情況,對平臺收到的求救熱線,通過志愿者核實后上傳系統,成為政府與民間救援力量的“翻譯器”。
2023年土耳其地震,他們按照中國應急管理部和四川應急管理廳的要求,在土耳其阿達納組建了中國社會力量救援協調中心。今年3月緬甸地震發(fā)生后,王海波和同事董明珠第一時間趕往震中曼德勒,再次開展跨國救援協調。
王海波(右)與同事在緬甸地震救援途中。陳羽嘯攝
一家人的公益基因
多年的災害救援,讓王海波印象深刻的有一件小事,在安徽廬江水災時,山東救援隊用舟艇帶出來一位老太太,還有兩只大白鵝,救援隊員告訴他,這是用500塊錢買的。他很奇怪,“為何救人時候還要去買鵝?”原來,老太太所住的房屋一樓被淹,住在二樓的老太太因為舍不得家里養(yǎng)的兩只鵝,因此不愿跟隨救援隊員離開,救援隊員為了讓老太太安心,便用500元錢買下了兩只鵝,并一起帶了出來。
大家啼笑皆非。王海波制止了準備批評老太太的鎮(zhèn)長,“也許對她來說,那兩只鵝就是很寶貴。公益不是施舍,是設身處地的尊重。”與此同時,他也被“傻傻”的救援隊員們所感動,這些自己出錢出力去參與救援的民間救援隊,讓他覺得非常可愛,也堅定了自己繼續(xù)陪伴他們做公益的決心。
他并不是孤軍奮戰(zhàn)。17年來,妻子始終與他并肩而行,攜手在公益的路上前進。他們的孩子從小在公益環(huán)境中成長,現在已是初中生的大兒子在3歲時就在北川山上跟著志愿者一起刨地,2020年安徽水災,正遇到暑假,兒子就跑到安置點幫忙發(fā)饅頭,這些公益經歷促使他準備攻讀社會學。二兒子在疫情期間,幫著分發(fā)防疫物資,平時經常幫著做防災宣傳——公益的種子已悄然傳承。
王海波與妻子。陳羽嘯攝
2022年,王海波被國家應急管理部授予三等功。2024年,他被成都市應急管理局評為先進個人。如今,作為國內應急救災領域的標桿人物,王海波依然保持著“先鋒隊員”的作風:“中國有80余萬家社會組織,我們需要更多‘專業(yè)的善良’。”在五四青年節(jié)之際,這個42歲的“青年”用行動詮釋著:真正的青春,是把生命活成一支照亮他人的火炬。
從汶川到緬甸,從孤身馳援到行業(yè)共建,王海波的故事也折射了中國民間公益的進化史。當被問及最大挑戰(zhàn)時,他說:“不是資金或風險,而是如何讓每一份善意都精準抵達需要的地方。”這或許正是新時代青年精神的注腳——在利他中實現自我,在服務中定義價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