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哈爾濱地鐵成為市民和游客出行的首選。5月1日,哈爾濱地鐵客流達到138.63萬人次,比平日客流增加近三成。為確保市民和游客出行安全順暢,哈爾濱地鐵通過增加上線列車、延長運營服務時間、壓縮行車間隔等多種舉措,全力提升乘客出行效率。在這背后,哈爾濱地鐵工作人員全員上崗,在“臺前幕后”默默為市民和游客的出行保駕護航。
區域副站長:將服務做細做精
5月3日,記者來到哈爾濱地鐵醫大一院站,該站值班副站長王博正穿梭在人群中,有條不紊地疏導乘客。作為哈爾濱地鐵線網中熱門車站,該站在“五一”假期迎來新一輪客流高峰。
王博引導旅客購票
“節假日客流量大,多一個人值守,乘客就多一份安心。”王博一邊檢查自動售票機,一邊對記者說。今年“五一”期間,他主動放棄休假,連續三天堅守崗位。為保障早高峰順利運營,他總是提前到崗,對站內每一個設施設備進行細致檢查。“這些設備都關系著乘客的安全,容不得半點馬虎。”王博說。
隨著進站乘客的增多,王博手持擴音器,站在站臺中央引導:“各位乘客,請注意安全,先下后上,有序乘車。”在他的引導下,原本略顯擁擠的站臺秩序井然。突然,閘機旁一陣騷動,一位老人因不會使用手機乘車碼急得滿臉通紅。王博快步上前,耐心指導:“大爺,您看,打開這個APP,然后點這里……”在他的幫助下,老人順利通過閘機,連聲道謝。
檢查車站內消防設施
設備巡檢是王博工作的重要部分。他的巡視記錄本上,密密麻麻記錄著檢查細節。“消火栓壓力正常”“應急照明設備完好”……他對站內消防設施點位早已爛熟于心。前一天,一臺自動檢票機出現故障,王博憑借多年經驗,迅速判斷是傳感器問題,并及時聯系維修人員處理,保障了車站正常運營。
“站務工作經常與乘客打交道,充滿各種未知和挑戰,需要未雨綢繆。”王博說,不同年齡群體的需求、各類突發情況的處理、高峰期出行關注的重點,這些看似瑣碎的事情要做細、做精很不容易。
長期以來,王博每逢節假日都會堅守在崗,從不缺席。“當站長就得眼睛尖、腿腳勤、反應快,只有親力親為,才能真正找到客流疏導的‘中梗阻’,了解乘客的急與盼。”王博告訴記者。
地鐵客流
王博的微信步數常常位居榜首,同事打趣他這第一名估計能保持到退休。“能守護冰城最繁華、最有煙火氣的地方,責任重大,也讓我們團隊十分自豪。我們一定用周到細致的服務擦亮城市窗口,展現哈爾濱的熱情好客。”王博說。
“軌道醫生”:精心守護地鐵“生命線”
當“五一”假期的燈火點亮城市街巷,哈爾濱地鐵1號線的隧道深處,一束頭燈的光亮劃破黑暗。35歲的軌道工班班長江尚鴻俯身趴在鋼軌上,手中的道尺精準落在軌距測量點。凌晨0時30分的隧道里,只聽見他報出數據的聲音:“軌距1435毫米,水平誤差0.1毫米,合格。”今年是江尚鴻連續第四年在崗位上度過勞動節。
江尚鴻檢測鋼軌
作為掌控地鐵“生命線”的“軌道醫生”,江尚鴻帶領的工班肩負著全線52公里軌道、42組道岔的養護重任。“五一”假期,列車運行頻次大幅增加,對已運行12年的1號線軌道設備提出嚴峻考驗。凌晨作業現場,江尚鴻手持道尺一絲不茍地測量軌道數據,隨后又趴在冰冷的鋼軌上,通過肉眼觀測和耳貼鋼軌的“聽診器”檢測法,排查軌道方向與高低狀態。“軌道養護容不得半點馬虎,0.1毫米的誤差都可能影響列車運行平穩性。”他邊說邊帶領班組更換磨損的軌枕螺栓,30斤重的液壓扳手在他手中靈活舞動,“每顆螺栓必須旋緊至120牛米,這是給鋼軌系緊‘安全帶’。”
在隧道內,江尚鴻的工裝上布滿油污與汗漬。四年來,他帶領班組實現零責任事故,累計步行巡檢里程達2160公里,相當于繞哈爾濱城區54圈。每當地鐵列車從精心養護的軌道上呼嘯而過,他都會下意識駐足聆聽——那平穩的轟鳴聲,是對他和班組工作的最高褒獎。“保持軌道設備狀態良好,就是給乘客最好的節日禮物。”江尚鴻笑著對記者說。
檢測鋼軌
調度指揮中心:“最強大腦”守護乘客出行
地鐵調度指揮中心就像人的大腦,每一次指令發布都關乎列車安全準時運行,容不得半點馬虎。
4日,記者走進哈爾濱地鐵運營事業總部調度指揮中心,大屏幕上閃爍著密密麻麻的線路圖和數據,此起彼伏的指令聲、鍵盤敲擊聲交織成緊張的工作旋律。記者見到哈爾濱地鐵運營事業總部調度指揮中心副主任劉炳強時,他正緊盯面前的監控屏幕,關注著各線路列車的運行。
“五一”假期前夕,哈爾濱地鐵集團就對節日大客流情況進行了細致部署。調度指揮中心作為地鐵運營的“心臟”,承擔著行車組織、設備監控、設備維修三大板塊工作任務。
每天,地鐵1號線、2號線、3號線穿梭于城市地下,在劉炳強和同事們的精準調度下,上千次列車以最小3分58秒的行車間隔,有序開往目的地。
地鐵調度指揮中心
據介紹,調度指揮中心調度室現有員工80余人,這支隊伍組建初期,僅有20%左右的人從事過軌道交通相關專業。作為團隊引路人,劉炳強制定各崗位操作流程,規范調度命令發布,明確崗位作業標準,提升問題處置能力,并將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團隊成員。
工作中,劉炳強善于總結、勇于創新,以節能改革為目標,降低地鐵設備能耗,縮減運營成本。他組織成立調度指揮中心運行圖創新工作室,根據歷年運營經驗及客流實際需求,提前謀劃各階段運行圖。截至目前,已累計編制列車運行圖500余套,并通過經驗積累,將最小行車間隔從7分40秒壓縮至3分58秒。
記者手記:有熱度更有溫度
“五一”假期,哈爾濱地鐵客流持續攀升。138.63萬人次的單日客流高峰,近三成的客流增長,不僅彰顯著城市的活力與吸引力,更見證著地鐵作為市民與游客出行首選的超高人氣。在這個數字背后,哈爾濱地鐵以一系列扎實舉措,賦予出行體驗滿滿的溫度。
進站乘車
為應對大客流,哈爾濱地鐵迅速啟動“升溫”模式。運力調配堪稱“硬核”,增加上線列車、延長運營時長、壓縮行車間隔,讓地鐵這條城市動脈更高效地輸送客流。調度指揮中心里,工作人員緊盯屏幕,精準把控每一趟列車的運行,如同精密儀器般確保地鐵運行萬無一失。
而地鐵里的溫度,更源于一線工作人員的堅守與付出。地鐵站務人員堅守崗位,在站臺里穿梭,為乘客答疑解惑、疏導人流。哈爾濱地鐵用行動詮釋著熱度是城市發展的見證,溫度則是人文關懷的彰顯。無論是設備的精密調度,還是工作人員的貼心服務,都讓每一名乘客感受到,在哈爾濱乘坐地鐵,不僅是一次高效的出行,更是一段充滿溫情的旅程。
記者:邢漢夫;攝影:邢漢夫;視頻:邢漢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