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巨石驚魂”到制度反思:景區安全責任鏈的斷裂與重構
文/葉雨秋
貴州赤水丹霞山體崩塌事件中,巨石砸穿四輛空車的驚險一幕,以“無人傷亡”的幸運結局掩蓋了更深層的危機——當自然風險與人為疏漏交織,當景區責任與公共安全碰撞,這場“不幸中的萬幸”暴露出的不僅是地質災害的偶然性,更是景區安全治理體系的系統性漏洞。巨石滾落的轟鳴聲中,我們應聽見制度警報的刺耳鳴響。
一、安全責任的“模糊地帶”:景區邊界與公共領域的博弈
盡管塌方區域位于景區外圍道路,但赤水丹霞景區仍難逃“安全責任兜底者”的質疑。這種爭議折射出旅游安全治理中的三重悖論:
1、地理邊界≠責任邊界:景區管理方常以“紅線外區域”為由規避風險管控,但游客認知中,通往景區的道路與景區本體構成完整的“旅游體驗鏈”。當導航軟件將塌方路段標注為“赤水丹霞景區推薦路線”,當景區門票包含“往返交通接駁”服務,這種地理邊界的切割就成為推卸責任的借口。正如法律學者所言:“安全責任的劃定不應止步于物理圍欄,而應延伸至游客的‘合理期待范圍’。”
2、 預警機制的“燈下黑”:據報道,事發路段此前已出現山體裂縫,但未設置任何警示標識或限行措施。這種“僥幸心理”暴露出景區地質監測體系的致命缺陷:依賴人工巡查的“肉眼檢測”無法替代實時監測系統,依賴“沒出事就不整改”的惰性思維正在將游客置于危險境地。對比日本富士山景區通過物聯網傳感器實時監控火山巖活動,我國多數景區仍停留在“靠天吃飯”的原始階段。
3、應急響應的“慢半拍”:從事發到道路封鎖間隔數小時,從巨石滾落到現場處置存在明顯真空期。這種遲滯反應暴露出景區與交通、地質、應急等部門的協同失靈——當景區將安全責任視為“內部事務”,當地方政府將地質災害視為“自然現象”,游客就成為各部門推諉扯皮的犧牲品。正如應急管理專家指出:“旅游安全不是景區的‘獨角戲’,而是需要構建‘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治理共同體。”
二、制度漏洞的“多米諾效應”:從一起塌方到系統性危機
赤水丹霞事件絕非孤例,它撕開了中國景區安全治理的三大頑疾:
1、地質災害評估的“走過場”:多數景區在開發前僅進行“一次性地質勘查”,后續運營中缺乏動態監測。某些景區為追求經濟效益,將地質災害隱患區改造成“網紅打卡點”,在陡峭崖壁旁修建玻璃棧道,在泥石流易發區開辟徒步路線。這種“帶病運營”模式,本質是將游客安全作為賭注押在“僥幸”之上。
2、安全投入的“精打細算”:某上市景區財報顯示,其年度營銷費用是安全設施維護費的12倍,導游培訓預算是地質災害預警系統建設資金的20倍。當景區將“抖音直播帶貨”作為核心KPI,將“網紅項目開發”視為增長引擎,安全投入自然淪為“成本項”。這種資本邏輯主導下的安全異化,正在制造“人潮涌動的死亡陷阱”。
3、賠償機制的“空頭支票”:盡管《旅游法》規定“因不可抗力造成財產損失應給予合理補償”,但實踐中游客常陷入“舉證難、索賠難、執行難”的困境。景區常以“自然災害屬不可抗力”為由拒絕賠償,地方政府以“未發生人員傷亡”為由降低補償標準,保險公司則以“條款免責”為由推諉扯皮。這種“踢皮球”式的賠償機制,讓游客在災難后遭遇“二次傷害”。
三、技術賦能的“破局之道”:從被動應對到主動防御
破解景區安全困局,需構建“天-空-地”一體化的智能防控體系:
1、 地質監測的“智慧眼”:在地質災害高發區部署北斗地質災害監測儀,通過微震傳感器、傾斜儀、裂縫計等設備實時捕捉山體形變數據,利用AI算法建立風險預警模型。當某景區試點“毫米波雷達+無人機巡檢”系統后,成功將山體滑坡預警時間從“小時級”提升至“天級”,為游客疏散爭取了黃金窗口。
2、 應急響應的“神經中樞”:打造“景區安全大腦”平臺,整合氣象、地質、交通等多源數據,實現風險預警、游客定位、救援指揮的“一圖統管”。四川九寨溝景區在重建中引入“應急指揮一張圖”系統,通過游客手機GPS信號實時掌握人員分布,在突發地震時30分鐘內完成全員疏散,這種“數字孿生”技術為景區安全治理提供了新范式。
3、保險機制的“風險兜底”:推廣“景區+保險+科技”創新模式,由保險公司出資建設安全監測系統,景區支付保費獲得風險保障,游客掃碼即可查詢實時安全等級。黃山景區與保險公司合作開發的“地質災害險”,不僅覆蓋游客財產損失,更包含“救援費用墊付”“心理干預服務”等增值條款,這種“風險共擔”機制正在重塑景區安全治理生態。
四、制度重構的“價值回歸”:從經濟賬到生命賬的覺醒
根治景區安全頑疾,需要一場觸及靈魂的價值革命:
1、立法層面的“剛性約束”:修訂《旅游法》明確景區“安全保障義務”邊界,將地質災害監測投入納入強制標準,對隱瞞安全隱患者實施“行業終身禁入”。參考歐盟《旅游服務指令》對“安全信息披露”的嚴苛規定,我國應建立景區安全“紅黑榜”制度,對多次發生安全事故的景區實行“熔斷機制”。
2、監管層面的“穿透式審查”:自然資源部門應建立景區地質災害風險電子地圖,文旅部門需將安全投入納入A級景區評定核心指標,應急管理部門要開展“四不兩直”式安全督查。正如北京環球影城引入“第三方安全審計”機制,通過“神秘游客”暗訪、安全體系穿透測試等手段倒逼景區提升安全標準。
3、社會層面的“共治覺醒”:開發“景區安全隨手拍”小程序,鼓勵游客舉報安全隱患;建立“旅游安全公益訴訟”制度,允許環保組織對安全失職景區提起訴訟;將安全教育納入中小學研學旅行必修課,培養“風險識別型游客”。這種“全民安全治理”模式,正在重塑旅游安全的社會基礎。
當赤水丹霞的巨石在柏油路上砸出深坑,我們不應只慶幸“人車分離”的幸運,而應看見制度裂痕中的危險信號。旅游安全從來不是“概率游戲”,而是關乎生命的“必答題”——當景區將游客安全視為“成本項”而非“價值項”,當管理部門將地質災害視為“自然現象”而非“治理對象”,當社會公眾將安全風險視為“他人故事”而非“切身危機”,這樣的“幸運”終將耗盡。或許只有當某天,景區安全投入超過營銷費用,地質監測系統比網紅項目更受重視,游客的生命安全真正成為“不可觸碰的紅線”,我們才能說:這場驚魂的巨石滾落,沒有白砸。在此之前,每一塊滾落的山石都是制度警鐘,每一道山體裂縫都是治理傷疤,每一次“不幸中的萬幸”都應成為改革的號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