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楊峰
楊傳奇,深圳公益救援隊秘書長,全職公益人。2010年,他加入深圳公益救援隊的前身——深圳山地救援隊,推動隊伍從志愿者組織向專業化發展。尼泊爾地震、老撾洪災、鄭州水災、土耳其地震等各類救援現場,都有他和深圳公益救援隊的身影。在不久前的緬甸地震中,楊傳奇帶領團隊迅速響應,成為首批抵達災區的中國社會應急力量之一。
深圳公益救援隊秘書長楊傳奇。攝影:楊峰
和救援現場影像資料中經常出現的,在廢墟、洪水等險地中搜尋、破拆、轉移受困者的救援人員不同,楊傳奇在災區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救援隊營地和指揮部辦公區度過。他負責搜集災區信息、對接資源、協調救援隊伍,在信息與溝通上爭分奪秒。
2025年4月,封面新聞記者在深圳公益救援隊辦公室見到楊傳奇時,他仍在處理瑣碎的案頭工作。作為中國最早一批科班出身的社工,他深知公益不是追求個人英雄主義,而是用專業和理性去解決問題。“擅長溝通和協調工作的我,專心做‘幕后’,更能讓整個隊伍發揮最大的戰斗力。”他說。
20年社會工作
楊傳奇的社會工作之路始于大學時期。2005年,他從黑龍江考入青海的一所高校,選擇了當時鮮有人知的社會工作專業。“那時候社會工作還是一個很新的領域,大家對它沒什么概念。”他說,“我選擇這個專業,一方面聽說它是個朝陽專業,另一方面也想去西部看看更廣闊的世界。”
大學期間,楊傳奇通過校內社團組織了很多公益活動,包括為西部農村募款修建母親水窖、捐贈圖書和衣物、做特殊兒童社區融入等。“我們把大學生軍訓后不要的衣服收集起來,捐給貧困學生當校服。”他回憶道,“這些看似簡單的事情,卻讓我感受到幫助他人的意義。”
2008年的汶川地震促使楊傳奇和許多同學畢業后選擇投身社會工作。“當時是大三,班里四川籍的同學都回去參與災后重建,我們也一起幫忙,在實踐中看到了社會工作的價值。”
2009年畢業后,楊傳奇先后在西寧、河北參與了幾個在農村的公益項目,并在2010年前往當時社會工作發展最好的深圳,提升自己的技能。在此期間,作為社工,楊傳奇被所任職的社工機構派駐到脫胎于汶川地震中深圳公益救援隊的前身——深圳山地救援隊,支持救援隊的建設。
當時救援隊已經積累了上百名志愿者,“我們工作重點是如何讓隊伍運轉得更加規范,比如建立制度、完善流程。”楊傳奇回憶道,隨著隊伍規模的擴大和任務復雜度的提升,楊傳奇逐漸從團隊建設和后勤,轉為承擔一些管理工作。
經過建設,深圳公益救援隊分成了受薪的專職團隊和志愿者隊伍,專職團隊除了支援志愿者,還是一個造血部門為救援隊尋找政府、基金會和企業的項目與資金,支持救援隊的長期發展;志愿者隊伍則在經過培訓后,利用個人假期,參與現場的救援任務。
2014年,深圳公益救援隊獨立登記注冊后,楊傳奇從社工機構轉入救援隊組建專職團隊。“我既在專職團隊任職也做志愿者。”楊傳奇說,為此,他也學習救援需要用的大部分技能,并取得了教官資格。
做好救援的支持者
多年來,楊傳奇參與了多次國內外重大災害的救援行動,包括云南魯甸地震、尼泊爾地震、老撾洪災、伊朗地震、印尼地震海嘯、河南鄭州水災、土耳其地震等。
“大部分志愿隊員到了災區,更希望能直接參與搜救任務。”而楊傳奇則主要承擔指揮和協調工作。“雖然我的救援技能沒有直接用到,但了解這些知識才能根據任務需求判斷派哪些人員和裝備到場,才能更好地建設和管理隊伍。”他說。
深圳公益救援隊秘書長楊傳奇在緬甸地震救援現場。受訪者供圖
在國際救援中,快速適應當地環境、協調各方資源尤為重要。以老撾洪災為例,楊傳奇回憶:“那次我們主要負責賑濟工作,而不是搜救任務。因為災區的需求集中在物資保障和衛生防疫方面,所以我們根據實際情況調整了策略。”
壓力最大的一次是2023年的土耳其地震。“這是深圳公益救援隊成立以來去得最遠的一次救援任務。”楊傳奇說。作為先遣隊成員,他從香港出發,兩次轉機,耗時近24小時抵達災區。“到了以后,營地還沒扎完,就先去作業點搜救作業。等大部隊到了,又繼續幫他們做任務規劃,接近兩天沒睡覺,感覺倒下去就起不來了。”
當時,記者在營地遇到楊傳奇時,他因焦慮和缺乏休息變得非常煩躁。“那次任務太重、太累了,自己沒有調整好。回國后,感覺自己像虛脫了一樣,半個多月才恢復過來。”他說。
深圳公益救援隊秘書長楊傳奇在緬甸地震救援現場。受訪者供圖
在2025年剛完成的緬甸地震救援中,楊傳奇作為領隊,帶領23名隊員于3月30日9點30分抵達震區。當天上午11點開始作業,下午3點即發現一處生命跡象,并于次日凌晨成功救出一名孕婦。“這次行動的成功得益于前期充分的信息研判和高效分工。我們在抵達前就明確了目標區域,避免浪費時間。”他說。
在緬甸災區,楊傳奇的主要工作是在營區進行指揮和統籌保障。當地中午溫度高達40多度,他和團隊每天為隊員提供充足的補液鹽、冰鎮椰汁等補給,確保大家身體狀態良好,避免中暑。對于隊員在救援中承受的心理壓力,他也及時開展疏導。“我們是一個團隊,我的任務就是做好支援,保持隊伍的戰斗力。”他說。
“離開”與回歸
社會工作并非一條輕松的道路。2016年、2021年,楊傳奇曾兩次離隊,分別去旅行和去基金會工作。“這既有個人的原因,需要從忙碌的狀態中分離出來休息,也感覺到自己的能力遇到了瓶頸,需要換一個地方冷靜一下,學習,換一些思路。”楊傳奇說道。
楊傳奇
2025年,楊傳奇39歲。從事社會工作20年后,他仍認可這份工作的價值。楊傳奇認為,做公益并“不可怕”,這份工作“不能讓人大富大貴”,但仍可以給人基本的物質保障。“最關鍵的是要有一個好的的心態。我們隊伍一直有一個口號是,我們不僅是來做好事的,我們更要把事情做好。”楊傳奇說。
“我希望年輕人能夠認真思考自己想要什么,再作出職業選擇。如果你真的熱愛公益,那就堅持下去,用心去做,一定會有收獲。”楊傳奇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