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本周,俄羅斯總統普京在一部國家電視臺拍攝的紀錄片中表示,俄羅斯正在“單獨對抗整個西方集體”。他強調俄羅斯擁有“足夠的力量”結束烏克蘭沖突,并稱希望不會動用核武器。
這番表態,在國內外輿論場中引起強烈反響。與此同時,朝鮮軍人用母語演唱《喀秋莎》的視頻浮出水面,不免讓人聯想到這是否是一種象征性的“支持”——用文化和情感上的聯結,呼應普京所描述的“孤獨對抗”。
《喀秋莎》的誕生史,恰似一部被戰爭改寫的文本。1938年張鼓峰事件中,蘇軍以武力奪取中蘇朝三國爭議領土,這一侵略性行動卻陰差陽錯催生了《喀秋莎》的雛形——詩人伊薩科夫斯基筆下“少女站在峻峭的岸上”的抒情意象,最初是為謳歌蘇軍“收復失地”的“正義性”。然而三年后,納粹德國的鐵蹄將歌曲推向截然不同的命運軌道:在莫斯科郊外的焦土上,在斯大林格勒巷戰的廢墟間,這首曾服務于領土擴張的旋律,被重新編碼為“保衛祖國”的精神圖騰。
1938年張鼓峰沖突中,日軍敗于蘇軍,后者趁勢占領該地并劃為俄界,中國自此失去實際控制權(現屬俄羅斯濱海邊疆區哈桑斯基區)。戰后,《喀秋莎》在意識形態博弈中淪為“變形符號”:
- 社會主義陣營:蘇聯將其改寫為“反法西斯圣歌”,抹去張鼓峰事件關聯,中文版隨志愿軍傳唱后更成為“去侵略性”的集體記憶載體;
- 西方世界:CIA等機構將其妖魔化為“紅色宣傳武器”,冷戰語境下徹底符號異化;
- 朝鮮半島:金日成政權1953年改編朝鮮語版,既致敬志愿軍支援,亦隱喻對蘇聯的依附;21世紀朝鮮軍人再唱時,歌詞成為年輕一代對“抗美援朝”歷史的精神溯源,卻與原初侵略背景割裂。
2023年,普京將《喀秋莎》列為俄軍“必學戰歌”,借衛國戰爭記憶重塑民族凝聚力,但烏克蘭青年以電音混剪將其解構為“侵略者挽歌”。從張鼓峰到俄烏前線,這首戰歌的跨國傳播史,實為權力話語暴力改寫集體記憶的縮影——它既被用作地緣博弈的武器,也在代際更迭中成為被爭奪、被篡改的“文化活體標本”。
如今,它在朝鮮土地上被重新唱響,恰逢普京宣稱俄羅斯正“幾乎單挑整個西方”,戰爭的舊語言與新現實再次疊加。我們并非要過度解讀一首歌的出現,但歷史從不只存在于書頁中。當熟悉的旋律再度響起,不僅提醒我們誰在傳唱,更值得追問:他們為何而唱,又唱給誰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