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過水費,電費,沒想到有一天“空氣”也能列入被收費的清單里了,在一個小區里,有居民稱物業要按照每平方對“空氣”收費。
居民交了物業費,本該享受到舒適,整潔,安全的居住環境,然而,現實卻一次又一次地打破了業主的幻想,物業的亂象在這幾年愈演愈烈。
物業為什么要對空氣“收費”?居民真的是自愿繳納這個費用的嗎?
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及文內
開窗通風也要收費?
如果你以為物業費只是用來支付清潔,保安,綠化之類的日常服務,那你可能還沒遇到“通風服務費”這種收費奇葩,在海南一個普通的小區,物業公司悄悄將“通風服務”列入費用清單,并按每平米0.5元向業主長期征收。
這樣奇葩的收費并非只有這一個的地方,在全國多地,類似的“收費新花樣”層出不窮,更令人生氣的是,這筆費用并不公開透明地進行,而是“藏”進了物業費總額中,大多數業主在繳費時根本不知道自己為“呼吸”也在買單。
有業主發現問題后提出質疑,但物業公司不僅不退費,反而用停電梯,限制出入等方式逼迫住戶就范,小區里老年人居多,這種做法無疑是在道德底線上反復試探,隨著媒體介入曝光,物業方面不但沒有停止收費,反而變本加厲,將收費名目改為“綜合服務管理費”。
并且在面對媒體采訪的時候還美其名曰說是業主們“自愿”交的,這種“換殼收費”的套路在多個城市屢見不鮮,例如有的地方收取所謂“門禁系統維護費”“樓道照明使用費”“電梯磨損補償費”,名稱聽起來合理,實則多數并無實際支出或早已由原始購的房款包含。
問題的關鍵在于,許多小區并未按照規定召開業主大會來審定收費項目,物業公司“既當裁判又當運動員”,收費標準自定、服務標準模糊。普通業主面對復雜的法律程序和投訴流程,往往維權困難,只能“忍一時風平浪靜”,于是助長了這種惡性循環。
本質上,這種行為是一種“變相的強制”,你不交錢,我就斷服務,你投訴我,我就換個名頭繼續收,業主在維權時面臨信息不對稱,組織力量薄弱等困境,只能被動應對,久而久之,一種不正常的“收費習慣”就這樣在不少社區悄然生根。
更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巧立名目”的費用,往往是物業在經濟壓力之下“自創”的盈利方式,這實際上就是一種制度缺失下的“霸王邏輯”,服務不到位,卻持續漲價,這樣的行為如果不受遏制,只會讓廣大居民對城市生活質量的信任感逐步瓦解。
多年頑疾未除,物業為何越做越“強勢”?
早在2004年,一項由國家相關部門統計的數據就顯示,物業亂收費問題在全國價格類投訴中位列第三,當時城市商品房剛剛普及,小區物業制度尚不健全,許多開發商和物業公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為收費項目的膨脹埋下伏筆。
21年過去了,本以為行業規范會逐漸完善,結果讓人大跌眼鏡,亂收費的問題不僅沒有緩解,反而變得更加“聰明”和隱蔽,比如河北的一個高層住宅小區,住在七層以上的居民被強制收取“電梯專項使用費”。
此外,還有所謂“二次加壓水費”,價格甚至是周邊其他小區的幾倍,收費項目越來越多,服務卻未見明顯改進,再來看山西的一個小區,地上車位本應作為小區公共資源,在不少小區是免費使用的。
但這家物業公司卻實行強制包年制度:不管你是否長期住在這里、是否經常停車,每年必須交齊480元停車費,否則車輛禁止進入,這種“一刀切”的模式根本無視業主的實際使用需求,合理性成疑,卻也堂而皇之地執行多年。
種種現象表明,物業亂收費已經從“明目張膽”變成“套路精深”,表面看似合法,實際上服務缺失,監管松懈,而為何這些問題屢禁不止?首先是缺乏強有力的監督機制,目前,大部分小區業主與物業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業主維權渠道復雜,維權成本高昂。
并且業委會形同虛設,原本業委會應是代表居民利益,監督物業行為的重要機制,但在實際操作中,不少小區根本沒有成立業委會,或者已成立但長期處于“擺設狀態”。
最重要的是一個服務質量低劣的物業公司,一旦進駐小區,沒有明確的替換流程與退出規則,往往“賴著不走”,業主也無法組織新的物業接手。
2022年新華社的一項民調顯示,民生問題投訴中,物業相關問題占比超過30%,其中又有高達75%的投訴指向“收費不合理”“服務不到位”,顯然,多年前的問題仍然是今天的“老毛病”,并未得到根治,反而衍生出新的變種和隱患。
住戶干活,物業賺錢
在一個老小區經歷了一場小型“革命”:因為進出小區的大門長期無門禁系統,導致外來人員頻繁進出,一名住戶家中甚至被盜,業主集體找物業反映問題,卻遲遲得不到回應,幾經交涉無果,大家決定拒交物業費,這一舉動引發了物業公司的“報復”,雙方矛盾激烈。
為什么物業公司“只收錢,不干事”?從角色定位來看,物業應當是小區服務的提供者,其存在的合法性來源于服務本身,但現實中,這一服務型機構逐漸變成了“收錢機構”,服務卻形同虛設。
許多居民憤怒地表示:我一年交幾千塊錢物業費,結果電梯壞了沒人修,水管漏了得自己找人修,連成堆的廢品都沒人清理,交這錢圖個啥?于是,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不交物業費。
有人擔心,這樣會形成“惡性循環”:物業收不到錢,就更沒有動力服務,最終整個小區環境退化,但也有觀點認為:真正負責的物業不會輕易走到這一步,而不負責任的物業,留下來也只是禍害。
央視在前段時間也發聲要開始大力整治“物業”的亂象,全國多地已經開始了整治行動,希望在不久的將來,這樣的情況可以獲得改善,讓廣大居民可以有一個和平舒適的小區。
信息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