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老漢蹲在村頭曬谷場,盯著新貼的財務公示直皺眉。去年修灌溉渠的工程款明細歪歪扭扭,跟包工頭酒后說的數目差了小一半。
村集體的“家底”,咋就成了個別人的“錢袋子”?
這是不少村民心里的疙瘩。
近年來,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領域的亂象像割不完的野草。有的村干部把集體魚塘以白菜價租給自家親戚,一租就是三十年;有的拿“勞務費”“辦公費”當幌子,偽造簽名從賬上套錢,村民卻連項目影子都沒見著;更有人把集體林地劃成“荒山”低價承包,轉頭開發成旅游景區賺得盆滿缽滿。
這些事不僅讓集體利益打了水漂,更讓鄉親們心里堵得慌。
為啥“三資”問題總治不干凈?明眼人都能看出幾處癥結。監管制度常常在“空轉”,賬本翻開來密密麻麻,細看全是糊涂賬,公示欄成了擺設,村民想看懂比登天還難;村“兩委”權力太集中,大事小事一人說了算,民主決策成了“紙上談兵”,會議記錄能出現同一人代簽十幾個人名的荒唐事;監督手段也跟不上趟,人家都用電子轉賬玩花樣了,這邊還靠人工翻賬本,難怪漏洞越堵越多。
好在基層紀檢監察部門摸索出了“五字訣”,像把鋒利的手術刀直切病灶。查資金就盯著異常流水,大額取現、私戶收款這些“危險信號”一抓一個準,某村靠偽造考勤表冒領20萬元的事,就是在比對時間細節時露了餡;查資產得賬實對照,突擊盤點村集體房產、設備,好多藏在“賬外”的資產這才現了身,有個村集體魚塘年租金才500元,比市場價低了十倍,一查竟是村干部親屬在“霸租”;查資源得用衛星圖加“腳底板”,遙感技術比對土地現狀,再挨家挨戶走訪,那些違規占地、低價轉包的把戲全被拆穿,千畝山林被低價承包開發的事,就是這么被村民發現的。
可光靠“五字訣”還不夠,根治“糊涂賬”得下長效藥。清產核資要“陽光化”,請第三方機構把家底徹底摸清,電子臺賬一建,“明白榜”貼到村頭巷尾,貴州有個村就靠這招追回了300畝被侵占的林地,租金一下子從2萬漲到15萬;村財管理得“數字化”,錢怎么花線上留痕,每筆支出都能追溯,全國監管平臺一接入,資產變動實時預警,誰想動點歪心思都難;群眾監督更要“常態化”,手機掃碼就能看明細,微信定期收財務報告,村民的眼睛亮起來,再設個“紅黑榜”公開晾曬,看哪個村還敢在“三資”上犯迷糊。說來說去,農村“三資”是鄉親們的“家底”,是鄉村振興的本錢。
現在還有些地方底數不清、監管不嚴,甚至個別干部還在打歪主意,這哪行?
我常想,管住“三資”其實就是護住民心,每一分錢花在哪、每一塊地怎么用,都得讓村民看得明明白白。就像老輩人說的,“賬算清楚了,心才能齊”,要是集體“家底”總被人偷偷挖墻角,鄉親們哪來的勁頭跟著干?當然,徹底治好“三資”亂象不是一天兩天的事,還有不少細節得琢磨。
比如怎么讓更多普通村民愿意參與監督,怎么讓新技術更快下沉到基層,這些都得一步步趟出路子來。但有一點很清楚:只要制度的籠子越扎越緊,監督的眼睛越來越亮,那些藏在“三資”背后的貓膩遲早會沒處躲。集體“三資”清清爽爽,鄉村振興才能踏實實,這是咱老百姓的盼頭,也該是所有基層干部的心頭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