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聲勢浩大的音樂節讓很多人看到了鐵路青年的另一面。
“這些開火車的也能唱這么好!”
“跟專業的樂隊差不多。”
“太有激情太有感染力了。”
去年10月,全國鐵道團委舉辦首屆鐵路青年音樂文化節,來自全國各地的鐵路青年聚集,展示技藝才能,散發青春活力。
這是鐵路團組織服務鐵路青年的一個縮影。
為豐富鐵路青年八小時外業余文化生活,更好地服務他們的現實需求,近年來,全國鐵道團委推動在青年集中的單身宿舍和鐵路社區建設了一批青年之家,作為聯系、凝聚、服務青年的陣地和載體。同時,以青年之家為牽引,以青年興趣為紐帶,在鐵路片區、單位孵化了一大批青年自組織,通過常態化開展小型化、多樣化文體活動的形式,為鐵路青年提供情感交流、生活技能、文化休閑需求等服務。
埋頭工作的年輕人要“喘口氣”
開火車的、修火車的、乘務員……平時,這就是一群埋頭工作的年輕人。他們在鐵路的各個崗位上忙碌著,有時還要日夜兼程。
他們也想有豐富的業余生活,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喘口氣”。
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徐州鐵路華服社負責人、徐州機務段團委副書記王喜喜深有感觸,他所在的徐州機務段35歲以下青年有1365人,工種主要是火車司機和機車檢修工,上班時不是在火車上就是在鐵軌旁,下班之后回到宿舍不是睡覺就是刷手機,業余生活單調又枯燥。
“他們的朋友交際圈窄,尤其是異地工作的,沒有什么娛樂可供消遣的。”王喜喜說。他對這樣的生活太熟悉了。曾經,在單位的宿舍區,隨便推開一扇門,都能看到或坐或躺的年輕人在百無聊賴地打發時間。
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橙C沙龍·青年夜校負責人、綿陽工務段團委書記程小慧也有同樣的感受。她所在的綿陽工務段屬于山區鐵路,大多數職工工作和生活都在工區駐地。這些鐵路青年在旅客看不到的地方,日復一日地默默做著鐵路線路及橋隧設備的保養與維修工作,每天能打交道的,除了同事,就是手上的工具了。而且那里地處偏遠村鎮,文娛活動很少,他們8小時之外的時間顯得蒼白又沉悶。
事實上,這曾經是絕大多數鐵路青年的日常。
如何豐富鐵路青年們的業余文化生活,為他們提供精神營養供給,幫助他們實現自我成長和職業發展,調節他們的工作壓力,從而更好地激發工作動力,這是鐵路共青團近年來一直在做的事情。
用興趣把大家凝聚起來
下了班以后能干什么?那得看青年們喜歡干什么。
對于這個問題,鐵路團組織也是下足了功夫,在青年職工中廣泛征求意見。跳舞、健身、唱歌、書法……青年們的興趣五花八門,鐵路團組織則有的放矢,健身社、樂團、華服社、讀書協會……以青年興趣為依托的青年自組織一個一個建起來了。
中國鐵路太原局集團有限公司“雅韻東方”樂團成立的時候,樂團負責人、太原鐵路地產置業有限公司團委書記宋曦曦可沒想到能有那么多人響應。成立樂團的想法最初是她和青年職工們聊天時碰撞出來的。
“有個青年說他在校園里曾經組過樂隊,但走上工作崗位后,就沒有再一起玩過,感覺還挺遺憾的。當時我就想熱愛音樂的青年一定還有很多,不如讓他們在工作后繼續做自己熱愛的事情。”宋曦曦說。
在與各單位團委書記溝通交流后,一個由各種器樂專長青年組成的青年樂團成立了。
“各單位青年得知要成立樂團的時候,都很興奮,報名人數一度超過了我的預期。挖掘出了更多有才能、有才藝的太鐵青年。”宋曦曦表示,這為青年們提供了一個藝術碰撞的平臺,讓更多志同道合的人走到一起。
宋曦曦介紹,樂團會定期線上進行選曲、編曲的討論,將專長青年集中起來進行培訓交流,確保參加樂團的青年技藝和能力都能有所提升。今年集團公司團委還專門舉辦了專長青年培訓班,其中就有器樂演奏這一專項,讓線上交流的“樂友們”線下團聚,碰撞出了不一樣的火花。
在中國鐵路南寧局集團有限公司,“寧鐵-音樂聯盟”剛剛成立的時候,只有不到20人,如今,這個青年自組織已經發展到了300多人,涵蓋了整個南寧局集團公司所管轄的地域,不管是在邊遠小站,還是在繁華鬧市,都有“寧鐵-音樂聯盟”的“票友”。
“寧鐵-音樂聯盟”負責人、南寧鐵道大酒店營銷部經理劉濤說,起初他就是想把這群有著同樣愛好的青年聚集起來,“一起聊聊音樂,一起玩玩”。
他也沒想到這個組織“越做越大”,從單位零星的演出機會,發展到大型的演唱會。“2014年11月,我們申請集團公司工會、團委批準,自發組織,自行策劃,成功舉辦了第一屆‘寧鐵人 音樂夢’主題音樂會,時至今日,這個主題音樂會已經舉辦了10年,演出地點幾乎涉及南寧局所有地區,參演人數累計超百人,到場觀眾累計超5萬。”
如今,在太原的鐵路迎春單身公寓里,“內燃”健身社是一個火熱的存在。常常是一有活動,就有很多人呼應。
“既能充實青年們的業余生活,又能引導大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健身社負責人、太原機務段團委書記徐瑞說。
徐瑞介紹,迎春單身公寓位置在太原市的老城區,周邊配套的生活設施和青年職工理想中“高大上”的樣子還有一些差距,因此在公寓樓中單獨劃分一片開放空間成立健身社后,大多青年都感到很欣喜。除了日常鍛煉,健身社還會定期組織一些有趣的活動,先后開展過“內燃自我 青力攀登”崛圍山紅葉登山行、“一‘滑’而過 踏雪飛揚”滑雪活動等戶外健身活動,受到青年們的歡迎,成員也由最初的12人發展壯大至86人。
有收獲,更有成長
據全國鐵道團委的一項統計,目前全路共建設青年之家110個,有青年自組織818個,涉及文體興趣類、公益服務類、業務攻關類、理論學習類等多種類別。這些散落在各鐵路局各站段的青年自組織在2024年開展過4000多場活動,影響覆蓋鐵路青年數萬人次。
王喜喜的微信上能看到年輕的同事們各種花式“曬”:漆扇制作、茶藝課、陶藝制作……那些穿著各色漢服的青年們會隨時出現在他的朋友圈,在那些照片里,他能感受到漢服給這些年輕人帶來的變化。
來自東北的孫詩雨是徐州機務段的一名火車司機。曾經他在這里沒有什么朋友,也沒有什么業余活動。火車司機作業時間不固定、經常熬夜,休息時他大都躺在宿舍刷手機、玩游戲,人也逐漸變得孤僻。后來在同事的推薦下,他參加了一次華服社的活動。自那以后,他便喜歡上了華服,主動學習漢服制作、配飾制作、古代禮儀等,一有時間就參加社團活動,逐漸成為了一名資深華服愛好者。在社團他還結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人也變得陽光、自信、開朗,工作上更有干勁了。
2024年4月,共青團中央在上海舉辦2024年“中國華服周·滬上繁花”系列活動,11名華服社的鐵路青年身著華麗的漢服,在華服周上展現了屬于鐵路青年的風采。
“以漢服等傳統服飾為載體,通過組織鐵路青年體驗華服、參與傳統文化活動,加深對華服的認識,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且,生活中的狀態也會帶動工作狀態。”王喜喜說,這是華服社想要實現的效果。
對于綿陽工務段的青年們來說,青年夜校是一個學習提升的平臺。許多青年職工表示,夜校不僅滿足了他們對知識文化的渴求,還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交流學習的場所,在無形中提升了他們的文化素養和專業技能,為他們的職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可以說夜校的開設是符合青年職工實際需求的,也是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的。”程小慧表示。
青年職工楊朋最喜歡青年夜校的籃球活動,他的生活也因此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僅鍛煉了身體,提高了籃球技術,更重要的是,通過這個平臺認識了許多新朋友。大家來自不同的崗位,有著不同的背景和經歷,又有著共同的愛好和追求。場上我們一起揮灑汗水,互相鼓勵,共同進步;場下,我們分享生活,交流工作經驗。”楊朋說。
全國鐵道團委負責人表示,青年自組織在服務青年工作中有著獨特的優勢,在引導青年職工隊伍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要充分照顧青年特點,用青年化方式做好服務和引導青年工作”。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