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法國人的作戰能力,可能很多人下意識地會嘴角上揚。
畢竟作為簡中互聯網上的???,“法國軍禮”、“法國軍旗”等來源于二戰法國表現的名詞,讓很多不是軍迷的網友對法國的戰斗力形成了刻板印象:法國的“武德”薄弱,動不動就要投降。
也正因如此,或許有一些讀者會對標題嗤之以鼻:“雖然英國不再是過去的日不落帝國了,可也沒淪落到和法國相比吧?”
但我們不要忘了,法國仍然是安理會五常之一、仍然是世界上少數幾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之一。
那么法國與英國的戰斗力對比究竟是怎樣的呢?
提起歷史上的歐洲霸主,法國必然是繞不開的一個話題。
要知道,法國的前身——查理曼帝國是當時中歐最大的封建帝國。
其版圖西南至厄布羅河,北臨北海,東至易北河和多瑙河,南面包括意大利北半部。
而在查理曼大帝去世以后,按照日耳曼民族的傳統,查理曼帝國將由他的兒子們瓜分繼承。
雖然查理曼大帝的繼任者、新皇帝路易試圖讓這個龐大帝國以后世世代代都被完整地繼承,但他那些不在繼任者之列的兒子們并不愿意如此。
因而,路易的繼任者洛泰爾和他的弟弟們展開了大戰。
最終查理曼帝國被一分為三,也就是日后的德意志、法蘭西和意大利這三個國家。
由于法蘭西地處西歐最肥沃的土地之上,所以其發展比另外兩個國家要好的多。
作為一個僅擁有六千多萬人口的國家,法國卻擁有足夠兩億人生存的土地。
在法國,大片的良田被用來種植釀酒的葡萄。
這并不是法國人有意浪費,而是土地實在太多、根本用不完。
在15世紀,與法蘭西同出一脈的德意志境內仍然小國林立、紛爭不斷。
而被洛泰爾繼承的查理曼“正統”意大利也還處在教權與皇權斗爭之中的時候,卡佩王朝的統治者已經征服了法蘭西全境,讓法國成為了歐洲大陸上首屈一指的統一王國。
身為法蘭西王國至高無上的國王,出生于1638年的路易十四,從年輕時就不滿足于法國既有的領土。
在他看來,作為歐洲較早實現統一的陸上大國,法國有義務去實現稱霸歐洲的光榮使命、帶領歐洲各國走向繁榮與強盛。
而實現全歐洲強盛的必要前提,則是歐洲的領導者——法國自身先強大起來。
為此他通過多次戰爭獲取了西班牙和荷蘭等國的大量土地,使得法國在歐洲大陸上的地位空前高漲,成為了事實上的歐洲霸主。
雖然法國的擴張行為引起了歐洲其他國家的強烈不滿,晚年的路易十四也不得不交還許多侵占他國的領土。
但數十年的強大,讓法國的強國地位已經深入人心,法語也成為了歐洲頂級貴族們必須掌握的語言。
在隨后而來的拿破侖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當中,法國始終都是令敵人膽寒的存在。
無論是赫赫有名的“三皇會戰”,還是號稱“絞肉機”的凡爾登戰役,法國軍隊一直都是“勇士”的代名詞。
可以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數百年里,幾乎從沒有人質疑過法軍的戰斗力。
回顧完法國的輝煌歷史,我們再來聊聊英法這對老冤家之間的“相愛相殺”。
事實上,英國人的祖先、最早在諾曼底定居的那群北歐海盜的首領,也正是由法蘭克國王冊封為諾曼底公爵的。
而等到11世紀英國國王威廉一世統一整個英吉利王國以后,他也不再滿足于法國封臣、諾曼底公爵的封號,而是謀求起法國的領土來。
同樣的,法國的統治者看著日益強大的英國,也逐漸產生了不滿之心。
兩國之間的摩擦不斷,最終在1328年由費蘭德斯地區的稅收問題引爆,世界歷史上著名的“英法百年戰爭”由此開始。
弗蘭德斯地區是英王威廉一世在繼承諾曼底公爵封號時獲得的地處法國的封地。
而當威廉一世成為英國國王以后,法國王室就一直想收回這片地區。
1328年,身為法國卡佩王朝前國王腓力四世外孫的英王愛德華三世,要求繼承法國國王的王位。
這個舉動讓當時的法國國王腓力六世大為惱火,為了報復英國,他直接出兵占領了弗蘭德斯地區。
面對法國的報復,愛德華三世也立即作出了回應。
首先他停止了對費蘭德斯地區的羊毛出口,隨后他出兵入侵法國,“英法百年戰爭”正式爆發。
在戰爭的第一階段,英國憑借著強大的海軍,幾乎封鎖了法國的全部進出口貿易,并占領了法國的多個海港。
而彼時無力與英國抗爭的法國只得被迫簽訂《布勒丁尼和約》,割讓盧瓦爾河與比利牛斯山脈之間的全部領土給英國。
后來新繼位的法國國王查理五世看著《布勒丁尼和約》越想越氣。
滿心復仇的他,從國外招募了大批的雇傭軍,并裝備了先進的火槍等兵器。
同時考慮到英軍不善于陸地作戰,他命令法軍不斷示弱、以引誘英軍深入法國腹地后進行伏擊。
最后處處挨打的英軍不得不退回法國沿海地區,英王也因此和法王簽訂停戰協定。
“英法百年戰爭”的第二階段,以法國的勝利而告終。
查理五世的兒子查理六世繼位以后,法國國內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英國國王趁機與法國的勃艮第公爵聯合,一路南下,甚至打到了法國的首都巴黎。
查理六世患有精神疾病,處理日常政務尚且力不從心,更不用說面臨這種危急局面了。
為求一時的平安,查理六世與英國國王亨利五世簽訂了停戰條約。
在這份條約里,查理六世不僅承認英國國王為法國的攝政王,而且宣稱亨利五世擁有法國王位的繼承權。
這份喪權辱國的條約讓全體法國人民都憤怒了。
在查理七世繼任法國國王以后,他當即表示拒絕承認這份條約,并再次反擊英國。
而“英法百年戰爭”至此已變成了法國人的民族戰爭,無數法國人前赴后繼奔赴戰場,更涌現出圣女貞德這樣的民族英雄。
最終“英法百年戰爭”以法國的勝利而結尾。
后來,海上霸權得到越來越多的國家關注。
與英國積怨已久的法國雖然試圖與皇家海軍掰掰手腕,但無奈差距過大,法國人只能滿心不忿地看著英國一步步成為“日不落帝國”。
機緣巧合的是,在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當中,英法這對老冤家卻接連當了兩次“親密盟友”。
在肩并肩的浴血奮戰當中,英法兩國人民漸漸產生了既相互嫌棄又彼此信任的復雜感情。
現在讓我們回歸標題,看看現在英法兩國的軍力如何吧!
作為聯合國五常之一,法國常備兵力規模大約有二十萬人,裝備體系完善,武器代際先進。
海軍擁有可攜帶16枚M51潛射彈道導彈的“凱旋級”戰略核潛艇;陸軍擁有200輛世界先進水平的“勒克萊爾”主戰坦克及若干裝甲車;空軍則擁有可搭載改進型ASMP-A空射核巡航導彈的陣風戰斗機。
可以說憑借這些武器裝備,在全球范圍只有中美俄三國是法國打不贏的。
而剩下的國家,法國不能說穩贏,但至少也是擁有較大的勝算。
反觀英國,在二戰以后完全走上了去工業化的道路。
金融業立國使得英國的GDP雖然空前高漲,但缺乏實業支撐的病態產業結構卻影響到了國家的方方面面,國防力量也無法避免。
曾經威震全球的英國皇家海軍,如今僅有個位數的驅逐艦和護衛艦能出勤執行任務。
而作為大國門面的航母,也因為故障頻發而總是停留在港口。
空軍和陸軍更不必說,600多架的戰機數量尚且能看,但143輛的坦克保有量卻實實在在地顯示出英國陸軍有多么拉胯。
要知道,英國可是最早在戰場上使用坦克的國家。
今非昔比,“日不落帝國”的余暉雖然還未散盡,但面對被自己打多年的法國,英國卻已優勢盡失、甚至處于劣勢了。
不同于大多數人的固定印象,當了幾百年對手的英國和法國,二者之間的實力對比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變化。
一個是老牌的歐陸霸主,一個是曾經的日不落帝國。
不管兩國之間究竟孰強孰弱,我們始終要記得,和平是世界上最來之不易的東西。
遠離戰爭,才能收獲幸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