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翅蟲總科—隱翅蟲科(下):毒隱翅蟲
8.毒隱翅蟲
毒隱翅蟲是隱翅蟲科毒隱翅蟲屬(Paederus)昆蟲。毒隱翅蟲遍及全世界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中國已報道的毒隱翅蟲有21種。
(1)形態特征
毒隱翅蟲成蟲小到中型,細長,兩側略平行,或末端尖削,略扁平,外形很像大螞蟻。整個身體由黑黃二色相間構成。頭黑色;觸角絲狀或棒狀,較長,一般10~11節。前胸、腹基部桔紅或桔黃色,有翅兩對,前翅很短且堅硬,呈金屬藍色或綠色,腹部全裸;后翅膜質,長而大,飛行時展開,靜止時折疊在前翅下面。3對足黃色或黑色;腹部除腹末黑色外全為黃色;尾部有兩個尾刺。幼蟲細長,除無翅外,形似成蟲,觸角3節;腹部第9節有尾突一對。
毒隱翅蟲由卵經幼蟲、預蛹、蛹變為成蟲。卵黃白色,略呈球形,單個地產在潮濕的基層;幼蟲2齡,具骨化頭殼及適于穿刺的大而呈鐮狀的上顆;預蛹與幼蟲相似,但靜止不動,呈“C”字形;蛹為離蛹,在淺表層土室中,借前胸與腹節上的毛狀突起支撐在土室底部。
(2)生活史
毒隱翅蟲每年發生3代,多以成蟲在避風、多草、土壤疏松的地方越冬。越冬時間從10月下旬開始,越冬期間無明顯的休眠現象,其活動情況與環境溫度變化密切相關,影響越冬的主要因素是溫度和濕度,其次是食物。翌年越冬成蟲3月下旬離開越冬地飛入農田、灌木、草叢中覓食,并開始產卵繁殖,1年發生2~3代。7~9月份為毒隱翅蟲大量繁殖的季節。
毒隱翅蟲蟲態歷期研究較少,日木的黃足毒隱翅蟲,卵在3~19天內變動;一齡幼蟲4~22天;二齡7~36天;預蛹1~7天;蛹3~12天。成蟲壽命約11個月,活動能力強,活動范圍大,具有自相殘殺的習性。
(4)習性
隱翅蟲行動迅速,善于飛翔,如遇驚擾立即逃逸,喜孳生潮濕場所。常晝伏夜出,其夜間活動的頻率受氣溫、風向、光亮等諸多因素影響。食性復雜,多食腐敗的植物與腐爛的動物、糞肥、菌類,植物花粉、動物尸體、糞便、垃圾以及枯葉、朽木、樹皮等,而且也捕食小型昆蟲,如玉米螟、葉蟬、飛虱、蚜蟲和薊馬等昆蟲,且具有明顯的向光性(特別是對熒光)和向高性。
(5)蟲與人類關系 ①農業害蟲的重要天敵
大多數毒隱翅蟲可捕食農業害蟲,已被視為農業害蟲的重要天敵。如塔毒隱翅蟲Paederus tamulusErichson和梭毒隱翅蟲P.fuscipesCurtis可捕食水稻、小麥、棉花、玉米、豆類等多種農作物上的蚜蟲、葉蟬、飛虱、薊馬、盲蝽、棉紅蜘蛛等多種害蟲。高密度的農田毒隱翅蟲在害蟲生物防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3]
②毒隱翅蟲皮炎
毒隱翅蟲皮炎(Paederusdermatitis),又名隱翅蟲皮炎或線狀皮炎,當人捂碎毒隱翅蟲蟲體時,體液接觸人體后引起的急性紅斑皰疫性損害的皮膚病。一般以面部、頸部和雙臂等裸出部位的病例最為常見,嚴重者全身感染,所致皮炎大多呈線狀,也有點狀、片狀、點片和條片狀的。
毒隱翅蟲皮炎發生的地理區域,遍及全世界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自上世紀60年代在四川省首例報道以來,該線狀皮炎在我國多地發生,如安徽、重慶、福建、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南、湖北、湖南、江蘇、山東、上海、新疆等省、自治區。其中以我國南方多見,重慶和四川一直是高發區,2006年爆發的毒隱翅蟲皮炎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很大的不便。能導致毒隱翅蟲皮炎并在一定地區流行的病原毒隱翅蟲,全世界已報道20種。中國的皮炎毒隱翅蟲,文獻記載2種,即梭毒隱翅蟲P. fuscipes Curtis和塔毒隱翅蟲P. tamulus Erichson。
③毒隱翅蟲在醫學中的作用
毒隱翅蟲體內具有強烈的接觸性毒素(毒隱翅蟲素、擬毒隱翅蟲素、毒隱翅蟲酮)。現代醫學發現毒隱翅蟲素Pederin可抑制細胞的有絲分裂,阻礙蛋白質與DNA的合成,可醫治慢性壞死潰瘍濕疹、神經性皮炎,甚至癌腫瘤等。在癌癥治療及細胞生物學研究中有著重要意義,現已成為一種試驗性抗菌素。
9.青翅蟻形隱翅蟲
青翅蟻形隱翅蟲(學名:Paederus fuscipes),為鞘翅目隱翅蟲科。分布在湖北、湖南、江蘇、江西、廣東、云南、四川、福建、浙江等。寄主昆蟲有玉米螟、棉葉蟬、棉盲蝽、棉小造橋蟲、棉葉螨、棉鈴蟲、薊馬、棉蚜等主要危害棉花、玉米等作物的害蟲。
(1)形態特征
雌蟲:6.50-7.50毫米。頭部扁圓形,具黃褐色的頸。口器黃褐色,下顎須3節,黃褐色,末節片狀。觸角11節,絲狀,末端稍膨大,著生于復眼間額的側緣,基節3節黃褐色,其余各節褐色。前胸較長,呈橢圓形。鞘翅短,藍色,有光澤,僅能蓋住第一腹節,近后緣處翅面散生刻點。足黃褐色,后足腿節末端及各足第五跗節黑色,腿節稍膨大,脛節細長,第四跗節叉形,第五跗節細長,爪1對,后足基節左右相接。腹部長圓筒形,末節較尖,有1對黑色尾突。
雄蟲:腹板深凹,陽莖側葉不對稱,右側葉較長且粗,端部著生黑色剛毛。
卵:長0.50毫米左右。初產時淡黃色,近孵化時黃色。
幼蟲:個齡期,各齡期特征是:一齡,2.50毫米左右。呈圓錐狀,頭大。二齡,4-6.50毫米。體較均勻。
蛹:4.50-5毫米。離蛹,初化蛹淡黃白色,頭部大于腹部。近羽化時,頭部和腹部末節黑色。翅灰黑色。
(2)生物學特性 ①習性與繁殖
有趨光性,喜潮濕,行動敏捷,在棉桿上,能逐枝尋覓獵物。
成蟲有多次交配習性,交配不久即產卵。卵散產于土表、棉葉等處。在溫度25-28℃,相對濕度85%條件下,卵期4-5天,一齡幼蟲期4天,二齡幼蟲期10-12天,蛹期3天。每雌一天可產卵4-8粒,一生產卵100粒左右。卵在相對濕度85%的條件下才能發育。幼蟲從卵孵出后即能四處覓食。幼蟲老熟后,即在棉株下部和土表化蛹。
②越冬與消長
根據祝長清調查(1984),青翅蟻形隱翅蟲在河南省許昌地區以成蟲集中在地面植物覆蓋度大而且比較避風防寒的作物田內越冬,以紅蘿卜留種地越冬密度較大。在該地區全年發生量有明顯3個高峰期:第一個高峰期于5月上、中旬出現于麥田;第二個高峰期于6月下旬,出現在玉米田和棉田;第三個高峰期于8月下旬。在棉田內5月旬平均每畝46頭;6月中旬200頭;7月中旬75頭;8月中旬126頭,9月中旬21頭。
據湖北省農科院植保所在湖北省江漢平原棉區調查(1980),以青翅蟻形隱翅蟲為主,在該地區棉田內一年發生3個高峰:第一個高峰在4月中、下旬;第二個高峰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第三個高峰在8月上、中旬。發生量以第三個高峰為最多,第二個高峰次之,8月中旬以后.數量減少,從全年發生量來看,約占棉蟲天敵總量的2%。
③捕食
青翅蟻形隱翅蟲是河南省許昌地區棉田和其它旱地作物發生數量較多的一種隱翅蟲。根據祝長青室內測定(1984)它可捕食20多種農田害蟲,捕食棉花害蟲的日捕食量分別是:玉米螟1-2齡幼蟲22.30頭,玉米螟三齡幼蟲4.40頭,棉葉蟬若蟲4.80頭,棉盲蝽若蟲0.78頭。棉小造橋蟲二齡幼蟲1頭,棉葉螨3.10頭,棉小造橋蟲一齡幼蟲3.40頭,棉鈴蟲二齡幼蟲1.10頭,薊馬若蟲9.10頭。對玉米螟低齡幼蟲比較嗜食。
據湖北省天門市飼養觀察,成蟲日平均捕食棉蚜7-9頭,棉鈴蟲卵5-8粒,棉鈴蟲初孵幼蟲3-9頭,棉小造橋蟲初孵幼蟲5-7頭,棉葉蟬3-9頭,棉葉螨17.40頭。
10.食螨隱翅蟲
食螨隱翅蟲是一種屬于鞘翅目、隱翅蟲科,主要以柑桔全爪螨、柑桔始葉螨和柑桔、玫瑰、茄子、番茄、玉米為食的昆蟲。
(1)形態特征
成蟲:黑色,初羽化時紅色;體長1.1毫米;頭部及口器向腹面彎曲,體上遍布黃色細毛_,鞘翅短.后翅膜質發達,隱于前翅之下,伸展時,其長超過腹末;腹部可見腹節6節.其后半部可自由活動,常向背面翹起;上唇、下唇。下唇須、觸角均黃色;觸角10節,棒狀,第1、2節稍大,第3-7節細小,第6、7節念珠狀,棒節3節,分界明顯。末節略呈錐形;足黃色或黃褐色,跗節4-4-4,爪2根,略彎.
卵:圓形,乳白色;卵上有細小刻點,常被有一些白色粉狀物及獵物殘體。
幼蟲:初孵時淡綠色,后變紅褐色:成熟幼蟲體長約2.5毫米,腹部9節,頭部及腹末小,體背可透見淡紅色消化道。觸角3節,第1節粗短,第2、3節漸小,漸長,觸角上著生有黃白色毛。胸足3對,細長,后胸一對暗色斑及腹末一個暗色斑極明顯,前胸、中胸黃色斑隱約可見。體背及兩側均著生有黃白色毛.
蛹:紡錘形,初期鮮紅色,后變黑色;體上遍布黃褐色毛,體外有稀疏的白色絲繭包圍.從繭外可見黑色蛹體。
(2)生物學特性
據郭依權等(1988)報道,在23-30℃,卵期3-4天,平均3.5天;幼蟲期約10天;蛹期5-8天,平均6.3天。在5月份的氣溫條件下,完成一個世代約需20天。
成蟲善飛;幼蟲爬行迅速,速度比食螨瓢蟲快,且可幾頭幼蟲共存于一張葉片上。室外于月季樹上可見大量幼蟲,僅發現極少數蛹,幼蟲成熟后可能掉于土中化蛹;在室內放有濕潤草紙的玻璃皿中飼養,成熟幼蟲可鉆入草紙下結白色薄絲繭化蛹。
食螨隱翅蟲的成蟲、幼蟲均可取食各種螨態的柑桔全爪螨.桔始葉螨及月季上韻紅葉螨、黃葉螨.取食時,隱翅蟲幼蟲用上顎咬住螨或卵,將獵物體液從口管中吸入腸道,然后再注入獵物體內;重復多次,最后將獵物體液吸入腸道,留下空殼,然后繼續爬行搜尋獵物。食螨隱翅蟲幼蟲食量很大,一晚可取食柑桔全爪螨、柑桔始葉螨各齡蟲態達100頭之多。
成蟲耐饑力弱,斷絕食料后只能生活2-3天。
(3)地理分布
四川、福建。
11.黑膝愈片隱翅蟲
黑膝愈片隱翅蟲(學名:Stenus cicindlloides)屬隱翅蟲科,捕食性天敵,主要分布在湖北江蘇等地。
(1)形態特征
雌蟲:體長5.50毫米左右,黑色,具光澤。體粗壯,密布粗刻點,全身被白色茸毛。復眼大而突出。觸角位于兩復眼之間,黃褐色,共11節且端部3節膨大成棒狀。復眼間有兩凹洼。上唇橫寬.前緣中央可分裂,表面密布短毛。上顎內側具1尖齒,齒上方有5小齒。下顎須黃褐色,第一節長,第四節錐狀。步足黃褐色.腿節端部具黑斑,跗節5-5-5式,第四跗節深二裂。第六腹板后緣則呈舌狀。
雄蟲:第六腹板后緣具三角形缺口。
卵:長橢圓形,長約0.50-0.80毫米;寬約0.30-0.40毫米。初產時乳白色,以后顏色逐漸變深,變為淡黃包、黃褐色。孵化前,在近前端兩側可見紅褐色眼點。卵殼表面密布細刻點。
幼蟲:共分2齡,初孵幼蟲乳白色,體長3毫米左右,以后體色逐漸加深呈紅褐色。幼蟲在化蛹前體長達5毫米左右。頭圓形、褐色。上顎鐮刀狀,向前彎曲,上唇與唇基愈合在一起。觸角4節。胸部及腹部1-7節各節背板中央具1矩形深褐色斑塊。腹部第九節具分節尾須1對,末端具1對尾狀突起。
蛹:裸蛹。初蛹淡褐色,以后變為黑褐色。長約5毫米左右。頭下曲,口器緊貼胸腹面,頭部具5對成對的長剛毛,腹末具1對尾狀突起。
(2)生物學特性 ①歷期與年生活史
根據雷朝亮等室內觀察結果(1992),黑膝愈片隱翅蟲在湖北省武漢市一年發生1代。在28℃±0.50℃,卵期6-7天,幼蟲期8-10天,蛹期3-4天。
在該地區,各蟲態出現的時間為:卵期4月中旬至5月上旬,幼蟲期4月下旬至5月中旬,蛹期5月上旬至中旬。成蟲壽命可達340天以上。
黑膝愈片隱翅蟲在湖北省以成蟲在湖邊、塘邊、溝邊及田邊雜草叢、苕籽田、麥田、蠶豆田等作物叢中、土縫和枯枝落葉內越冬,越冬成蟲無明顯休眠和滯育現象,只要氣溫適合仍可活動。越冬成蟲一般于翌年3月下旬由越冬場所遷入早春作物田,5月中旬遷入棉田,至11月中、下旬進入越冬場所。
②繁殖
雌成蟲有多次交配習性.交配時間大約0.50-1小時。交配后7小時左右即可產卵。產卵持續時間長,卵散產。每雌一天可產15粒左右。卵多產于葉片表面或土表殘枝枯葉上。初孵幼蟲十分活潑.常在土表或葉片上覓食,成長幼蟲則行動遲緩。化蛹前不食不動.一般在土縫、植物殘體枯時下化蛹。
③捕食
根據室內側定,黑膝愈片隱翅蟲可捕蚜蟲、葉蟬、薊馬和鱗翅目昆蟲的卵和幼蟲。成蟲對不同獵物的捕食量大小順序是蚜蟲>飛虱>薊馬>葉蟬>鱗翅目昆蟲卵>鱗翅目幼蟲。而幼蟲則喜嗜蚜蟲,亦可捕食鱗翅目卵,但對葉蟬和薊馬有拒食現象。
(3)地理分布
湖北、江蘇。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球生物與人類文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