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黑白說歷史。
很多人都認為,在劉備入川之后,他和好兄弟關羽就再也沒見過面。
事實真的是如此嗎?其實不然。
湘水河畔的最后一面:兄弟重逢,暗藏殺機
建安二十年(215年),劉備與孫權因荊州歸屬劍拔弩張。孫權派魯肅、呂蒙突襲荊州三郡,關羽單刀赴會,寸土不讓。消息傳至益州,劉備親率五萬大軍馳援,在公安與關羽會師。
這才是劉備入川后,兄弟二人唯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重逢。
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劉備“引兵五萬下公安”,關羽則“爭三郡,進兵益陽”。兄弟聯手,看似能震懾東吳。然而此時曹操突襲漢中,劉備后院起火,不得不與孫權“湘水劃界”,匆匆割讓長沙、桂陽二郡,草草收場。
表面看,湘水之盟是孫劉的暫時妥協,實則是荊州危機的預演。劉備帶回益州的五萬精兵,本可重振荊州防務,但他卻選擇與關羽“喝慶功酒”,未留一將一卒。
這場重逢,恰恰成了兄弟訣別的序曲。
劉備的致命疏忽:荊州無將,關羽獨木難支
湘水之爭后,劉備做了一項令人費解的決策——帶走張飛、趙云、馬超等所有核心將領,僅留關羽鎮守荊州。
《華陽國志》記載,劉備返川時,“封關羽董督荊州事”,看似委以重任,實則隱患重重。關羽麾下僅剩糜芳、傅士仁等庸才,而東吳呂蒙、陸遜早已虎視眈眈。
更耐人尋味的是,劉備曾試圖派馬超協防荊州。馬超歸降后,被封為“平西將軍,督臨沮”(《三國志·馬超傳》),此地毗鄰曹魏前線,本可分擔關羽壓力。但馬超因與關羽矛盾(注:裴松之引《山陽公載記》稱關羽輕視馬超),始終未赴任。
當然也有另一種說法,就是馬超督臨沮,只是一種遙領都督,也即是名義上的。總之,馬超也遠離了關羽。
劉備若留下趙云或魏延,或許能改寫歷史。但他在漢中之戰將猛將悉數調往益州,荊州成了“人才荒漠”。這背后,是劉備對孫權的誤判——他以為湘水之盟已穩住東吳,卻不知孫權對荊州的執念,遠超他的想象。
孫權為何非奪荊州不可?一場被低估的地緣死局
赤壁戰后,孫劉共分荊州六郡。劉備借南郡(即“借荊州”)后,獨占五郡,東吳僅剩江夏一隅。孫權曾質問魯肅:“當初勸我借地,如今豈非養虎為患?”
更令孫權憤怒的是,劉備“借地不還”,反手奪取益州。據《江表傳》記載,孫權大罵劉備“猾虜挾詐”,自此徹底撕破臉皮。
荊州是東吳的命門!孫權欲“全據長江”,必須控制荊州上游;而劉備的“隆中對”同樣以荊州為北伐跳板。
兩家戰略沖突注定不死不休。
可惜劉備沉醉于益州大業,竟將荊州安危寄托于一紙盟約。
關羽北伐:孤注一擲的豪賭,無人兜底的絕唱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但這場輝煌背后,是致命危機——荊州后方空虛,且無大將鎮守。
《三國志·關羽傳》記載,關羽北伐時,“留糜芳守江陵,傅士仁屯公安”。此二人能力平庸,更因糧草供應與關羽結怨。
東吳趁機策反,呂蒙白衣渡江,糜、傅不戰而降,關羽退路瞬間崩塌。
若劉備留趙云守江陵,呂蒙未必能輕易得手;若張飛駐軍宜都,關羽何至于敗走麥城?
劉備的忽略或者說“無視”,終讓關羽成了無援的孤軍。
結語
細究荊州之敗,表面是關羽剛愎、糜芳叛變,實則是劉備戰略短視所致。
其一,他低估孫權的野心,高估聯盟的牢固性;其二,他忽視“荊州需文武兼守”的常識,放任關羽獨攬大權;其三,他沉迷“跨有荊益”的藍圖,卻未在兩個戰場間找到平衡。
湘水河畔的那次重逢,本可成為挽救荊州的轉折點。
但劉備的疏忽、孫權的隱忍、關羽的孤傲,共同釀成了這場三國時代最悲壯的失敗。
沒錯,這是雙輸的局面。也別說孫權在這次中得到了什么長久的好處。最后便宜的還是曹魏。
(本文主要參考《三國志》《華陽國志》《江表傳》等史料)
若你是劉備,湘水之盟后會如何布防荊州?
歡迎評論區煮酒論英雄,友善交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