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去頭部品牌游學私域??
2025年的中國汽車市場,正站在變革的十字路口。
一邊是新能源車銷量持續攀升、滲透率突破50%的繁榮圖景,另一邊卻面臨著安全問題、電池故障、價格背刺、智能化缺陷等問題。
增量紅利消退,車企貼身肉搏,對身處其中的營銷人而言,戰場已從單一的產品競爭,演變為對消費者心智、數據整合能力與品牌韌性的全方位考驗。
在這樣的背景下,TopDigital特別邀請到群邑蔚邁的管理合伙人張栩Steven Zhang進行了一次對話,Steven在汽車營銷行業深耕19年,見證了行業多次變革,他不僅具備戰略縱深感的觀察視角、前線實操的一手經驗,更對行業拐點預判有著深刻的見解。
在2024第十二屆TopDigital創新營銷獎的評選中,蔚邁更是斬獲了包含年度機構等多項大獎。其中,蔚邁為奔馳打造的“形塑奔馳可持續的遠見生活”項目摘得銅獎。這一社區場景整合營銷項目落地阿那亞北岸的友誼灣,持續時間長達半年,獨具開創性,在汽車營銷越來越注重實際體驗的當下,更是一枚頗具參考性的樣本。
對Steven這樣一位老行家而言,他如何看待現今中國汽車市場的風云變化與刀光劍影?消費者決策鏈路產生了哪些關鍵變化?媒體粉塵化時代有何破局之道?技術同質化下,品牌又應當怎樣重塑品牌護城河?
群邑蔚邁 管理合伙人
張栩Steven Zhang
以下為對話全文,經整理。
01
購車決策:需求更明確、wish list越來越短
TopDigital:請您先介紹一下自己的從業經歷吧。
Steven:我從2006年開始進入汽車行業,至今已有近19年的經驗。這期間,中國汽車市場經歷了日系、韓系品牌主導,到德系品牌的崛起,再到豪華品牌和國產新能源車的快速發展。尤其是最近幾年,傳統車企與新勢力之間的競爭愈發激烈,整個行業的變革速度遠超以往。
TopDigital:汽車作為長決策周期的耐消品,現在的消費者在選購決策時會受到哪些因素影響?
Steven:現在中國汽車市場已經接近飽和,相比于購置新車,購買第二輛車的情況會比較多見。在購置第二輛車時,有人會考慮性能、有人考慮安全性、有人考慮美觀程度,或者是車的可延展性等等。除了考慮個人和家庭需要之外,有些地區還會受到如限購政策等外部因素的影響。
而且,相比10年前,現在的消費者對不同類型、不同品牌的車已經體驗過、經歷過了,而且加上身邊親戚朋友的一些介紹,對不同的車已經有了自己主觀的印象。因此購車需求會更明確,做決策的時間也比以前短了很多,很多人在購買前已經有了一個大致的wish list。
說到這里,我想起一組數據,以前大家的wish list里面可能有6、7款車,但是現在可能只有2、3款了,也就是說wish list越來越短,所以對于品牌而言,確保自己在這個清單中占據一席之地變得非常重要。
TopDigital:具體決策過程中,會受到哪些信息獲取渠道的影響?
Steven:不管人們在線上瀏覽了多少信息,最終還是要去4S店、直營店親自摸一摸、看一看,感受一下,這個過程還是必須是有的,所以體驗是導向成交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TopDigital:對品牌而言,吸引用戶來到線下體驗的關鍵營銷策略有哪些?
Steven:首先,最基本的一點是品牌要保證有足夠的聲量,也就是停留在消費者視線之內,讓自己被看到。
另外,現在的信息非常龐雜,我們要去更好地研究我們的消費者,去發現他們出現在哪里、重要的場景有哪些、在這些高相關的場景里,我們怎樣與品牌結合等等。
現在單向的品牌展示已經很難了,我們還需要讓品牌與用戶建立更好的聯系,增強產品的說服力、品牌的信賴感。
TopDigital:從產生興趣到進店體驗,整個購車決策過程中,具體是哪些環節可以被壓縮?
Steven:這個話題其實很大,背后的行業大背景是這樣的:車企在2021年、2022年就開始普遍進行效果廣告投放,希望有效拉動注冊和到店。
比如一個用戶如果有興趣,注冊完表單十幾分鐘后就會收到汽車廠商的電話,只要消費者沒有說“對不起不感興趣”,或者“對不起我不打算購車”,車企依然會將其視作一條有效線索,在未來一段時間內跟進,通過講解產品、講解金融利好政策等等,提高轉化率。
02
常規投放之外,私域溝通的隱秘戰場
TopDigital:車企在前期投放時,最常用的媒介投放組合大致是什么樣子的?
Steven:在總體趨勢上,現在汽車行業線上廣告的比例越來越大了,甚至有些新能源品牌100% all in線上;另外就是大家在效果廣告上的投入越來越多,以及最近兩年直播的興起。
就媒介投放組合而言,每個品牌、每家企業所處的市場階段和商業目標不一樣,打法其實挺不一致的,all in 抖音的品牌也有,仍然重視平面媒體的品牌也有,誰也無法復制誰,誰也無法去學誰,很難說有什么常見的媒介投放方式。
另外我發現一個問題,在2022年以前,傳統汽車企業的傳播方式跟新勢力車企,走的是兩條完全不同的路,但是現在這兩條路在趨同,也許會在未來某一天交叉。
傳統的車企以往更重視品牌廣告,效果廣告預算占比沒有那么高,但現在他們要做的是提高用戶轉化;新勢力車企過往更注重效果廣告投放,現今發展到一定程度,下一步要做的是破圈,而效果廣告已經無法滿足這個需求,需要借助品牌廣告。
所以總結下來就是,各家車企打法各異,但是從大方向來講,傳統車企和新勢力車企是在相向而行、即將走向交叉的。
TopDigital:在當今碎片化,甚至粉塵化的媒介環境里,車企應該怎樣找到自己的核心人群呢?
Steven:在汽車行業,消費者的觸點非常多,場景也非常多樣化,營銷鏈路面臨非常大的不確定性,而且跟快消品不同的是,購車決策鏈條中會有很多人與人之間產生的溝通,比如我們現在看到車圈盛行KOB、KOL、KOC、KOE、KOS模式,但這類溝通過程反饋出來的并不是點擊率、觀看時長等常規數據,它主要是互動性的主觀信息,這些信息很有價值,不過很難被直接記錄和分析。
尤其是品牌們在各個平臺都有內容矩陣,數據和信息變得非常碎片化,因此將散落各處的碎片整合起來變得意義重大。
蔚邁的AI營銷產品“一方數據”做的就是這樣的事——通過與客戶、媒體平臺、經銷商伙伴的合作,我們將分散在不同領域的數據很好地整合在一起,以更好地理解消費者的興趣、興趣轉移、用車需求的變化等等。有了這些之后,我們制定營銷策略也會更加靈活。
舉個例子,同樣做直播,不同的KOS帶來的結果非常不一樣。比如有的KOS非常擅長講故事,把品牌、產品講得非常清晰,卻并不善于完成轉化;但是有一些KOS,他可能講解得未必那么專業,但卻能很好完成轉化任務。這個反饋對我們來講的意義就在于:對于不同的KOS,我們要給予他不同的任務,使他更好發揮自己的擅長點。
再舉個例子,我們之前與小紅書合作,讓廠家、品牌、經銷商一起在小紅書上聯合投放,用常規數據去衡量后發現效果并不好。但是當我們與品牌方、經銷商做了進一步的溝通之后,經銷商反饋出了更多的一手數據,然后我們發現小紅書的私域溝通其實有很好的轉化效果,而常規的數據分析手段是分析不出來的。
這就說明,我們對數據的使用方式不能一成不變,要根據新的場景、任務補充新的數據進來,而且,當“一方數據”涵蓋的數據量越來越大之后,我們可參考的維度也會越來越多。
評估效果廣告投放有效性的時候,我們看得最多的是什么?是直接轉化,也就是表單注冊數,對不對?但其實,我們也要去看間接轉化數據、全渠道的銷售基準數據這些維度,借助一方數據,我們能進行更綜合的交叉比對,快速調整自己的媒體投放策略,找到最有效的媒介組合和投放手段。
這幾年下來,我發現我們最前端的CPL成本逐年下降,同時在深層銷售轉化上,表現比全渠道基準高出了50%-60%以上。
TopDigital:您能再仔細講一下小紅書這個案例嗎?
Steven:因為小紅書目前沒有注冊表單這類工具,如果用戶對產品感興趣,會使用私聊這個方式直接溝通。所以車企在小紅書做營銷,一方面要有很高的內容產出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有7x24小時的全天候服務和接待。
此外,通過一方數據接入經銷商反饋的一手數據后,我們能夠根據消費者到店、試駕體驗等等行為數據讓記錄復盤分析的維度更加完整,反哺后續營銷策略的調整。如果只根據常規的KPI、互動量來投放,是達不到更好效果的。
03
市場變革下,如何重塑品牌護城河?
TopDigital:在現如今技術同質化越來越嚴重的情況下,車企要如何講出自己的技術差異性?
Steven:首先,需求確實發生了變化。在油車時代,大家更注重汽車的品牌安全性、燃油經濟性、舒適性等,但現在大家更關注汽車的智能化程度和自動駕駛性能等。各個品牌和廠商都在竭盡所能地介紹和展示自己在這些方面的功能,比如舉辦科技日、NIO Day等活動。
其實我覺得汽車始終是一輛車,不能完全等同于手機,雖然智能化越來越重要,但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現在自動駕駛的發展已經超出了法規約定的范圍,而新能源廠商在智駕方面已經講了很多,從我的角度來看,他們已經做得很好了,包括智駕,比如雙手離開方向盤、語音控制空調等,這些沒有本質區別。下一步的關鍵是給消費者帶來更強的信心,讓他們認為品牌是安全可靠的。
首先,要保證隱私安全。其次,智駕要保證用戶在路上充分安全,即使指標稍微保守一些也沒關系,安全才是最重要的。對于新能源汽車來說,里程焦慮雖然部分解決,但仍未完全解決。不過這兩年充電站布局發展很快,甚至西藏也有了。多講這些內容,可能比講屏幕多智能更有利于贏得消費者的依賴和信任。
TopDigital:您覺得新勢力車給行業帶來的具體影響是什么?
Steven:我覺得核心影響有幾個:
第一個是他們正在重新定義汽車。
買車時,消費者主要考慮兩點:一是車的實用性是否與自身需求匹配;二是汽車的社交屬性,即車輛的品牌檔次是否與自身身份相符。然而,在新勢力崛起,以及從油車向電車轉化的過程中,消費者的關注點發生了變化——過去人們關注燃油經濟性,現在則更關心是否有里程焦慮;過去看重車輛后排空間,現在則更關注智能化水平。
第二個是他們正在影響“豪華車”的定義。
過去我們認為豪華是手工打造、空間夠大、馬力夠足,但現在豪華體現在比如有沒有女王座椅等新元素上面。不過,目前對于“豪華”的定義尚無結論,傳統車企仍在延續自己的故事,新勢力則在智能化和舒適性等方面不斷探索,二者有趨同的趨勢。
第三個是目前汽車市場仍在博弈當中,未來兩到三年,汽車的實用性、社交屬性以及豪華的定義等會逐漸清晰。
TopDigital:從業將近20年,汽車營銷這個行當持續吸引您的地方是什么?
Steven:汽車是一個充滿著動態變化的行業,盡管汽車品類相對單一,但十幾年間行業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尤其最近兩三年挑戰性劇增。身處其中,我們深刻感受到行業變革的壓力,但也很幸運能參與其中,與客戶共同應對挑戰,解決問題。
汽車吸引我的另一點是它的獨特屬性。汽車不僅是商品,更是一種文化符號,融合了機械性能與設計美學,富有故事性和玩味性。
這也是一個很有職業發展價值的行業,對于新入行的新人而言,最需要的品質是對汽車行業的熱愛,以及抗壓能力。因為當前汽車行業處于重大變革期,只有真正熱愛,才能有動力去抗壓、主動思考,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案,推動項目落地。
結語
行業變革之中,車主手中的方向盤決定著市場如何洗牌。
對汽車營銷人而言,不論是服務新勢力還是傳統車企,只有堅守用戶本位,將技術與智能轉譯成觸摸的用戶體驗,回歸“安全”、“可靠”這些永恒且樸素的訴求,方能在喧囂中錨定長期價值。
正如Steven所言,汽車不僅是商品,更是一種文化符號與生活方式的載體,我們如何看待生活,影響了購車決策;而如何洞察生活,將影響品牌與用戶之間的共鳴深度。
注:文章來源于TopDigital,撰文常韻。
PS.
歡迎加入見實會員(點擊下方按鈕),可獲取系列直播回放(30+)和操作手冊、系列白皮書等,及一起游學各大品牌、展開主題私享會。
↘私域服務對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