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哈里王子,又一次站在了聚光燈下,又一次敗下陣來。這一次,是他在英國上訴法院的完敗,他試圖要求恢復在英期間的全面警方保護,卻被三位法官一致駁回。理由清晰直接:英國政府的決定“并無不合理”。
這是他人生選擇的后果,卻也是他與這個國家、這個王朝之間愛恨糾纏的表現。他說他“愿意與家人和解”,但又口口聲聲指責安保問題被用作“控制他的籌碼”;他說“生命是寶貴的”,卻又不惜用一場又一場訴訟不斷撕裂家族關系,把王室拖上法院;他說父親查爾斯國王“不愿與他說話”,卻又拋出“和解是好事”的言辭,真誠嗎?還是又一次公關手段?
哈里王子如今的處境,恰恰印證了一句話:你可以離開王室,但王室不會離開你。身在美國的哈里,口口聲聲要“掙脫體制束縛”,卻又時時刻刻試圖將自己嵌入這個體制,既想享受王子頭銜的榮耀,又不想承擔王子身份的規則約束。既想擺脫媒體追逐,又不斷用自己的一舉一動喂養著全球媒體的流量口水。他的生活,從未真正走出王室的陰影,而是永遠活在“王子叛逃”的敘事中,并且,甘之如飴。
這一次的訴訟事件再次揭示了哈里王子對“特權”的依賴。他已經不再是王室的核心成員,卻希望政府繼續為他提供全面安保——這不是“安全問題”,而是“特權保留”。更諷刺的是,他甚至愿意“自掏腰包”支付相關費用,只求能繼續享有王室待遇。這哪里是什么“自由之人”的姿態?這不過是特權階層的一次失敗談判。
在BBC的最新采訪中,哈里話里話外都在釋放信號:他想回英國,他想要安保,他想與父親修復關系。但他也不忘抱怨這是“老派建制派的伎倆”,暗指王室施加影響、蓄意打壓。他似乎忘了,他現在不過是一個“普通王子”,既不承擔國家職責,也無國家義務,憑什么英國納稅人還要為他和梅根買單?如果這就是他的“自由生活”,那未免太廉價,也太虛偽。
白金漢宮的回應一如既往地冷靜:“所有問題都經過法庭反復審查,每次得出相同結論。”沒有更多解釋,沒有情緒起伏。這恰恰是王室風格:冷靜、沉穩、不動聲色。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哈里那種高頻率的、帶有情緒化的爆料、起訴和“求助信號”,他想要的是和解,但用的卻是訟棍的手段;他想要的是親情,但表達的卻是控訴與不信任。
自2020年“脫英”風波之后,哈里與王室的裂痕就幾乎無法修復。紀錄片、脫口秀、自傳《備胎》……他與梅根一邊嘴上說“不想被媒體困擾”,一邊卻源源不斷地制造新聞素材。每一次鏡頭前的“控訴”都像是一場精心包裝的公關戰,言語間充滿了“受害者敘事”:媒體太毒,王室太冷,英國太惡。這種高頻度的“哭訴”,在初期也許能贏得一些同情,但時間久了,公眾也疲倦了。
哈里王子已經不再是那個威武帥氣的“軍中王子”,而是一個在訴訟、輿論和家庭裂痕中苦苦掙扎的“悲情角色”。而他最大的悲劇不是失去了王室身份,而是從未真正擁有過一個穩定的自我認知。他逃離王室,卻又不斷向王室索取;他攻擊王室,卻又渴望王室認可;他要自由,卻又擔心自由代價太高。
他如今所走的這條路,已經幾乎沒有回頭路。英國媒體和公眾對他的信任基本耗盡,王室內部的耐心也已消磨殆盡。查爾斯三世不會與他說話,不只是因為“安保問題”,而是因為他不斷突破了家庭信任的底線。對于王室而言,哈里已經從“叛逆者”變成了“麻煩制造者”。
而那句“我不知道我父親還能活多久”,更是令人唏噓的控訴。明知父親年邁卻仍用這樣的言語施壓,這到底是出于孝心,還是另一種情緒勒索?王室不動聲色地回應,正是對這種道德綁架的最有力反制。
也許,哈里王子永遠都無法真正“離開”王室。他逃不出媒體的聚光燈,逃不出自我構建的悲情敘事,更逃不出那種深埋骨血的王子情結。他想成為普通人,但又舍不得王子的余光。他想要自由,卻又害怕自由里沒有掌聲和安全。
而這一切,終將成為他自己無法化解的困局,一個無法安身的流亡王子,一個困在輿論與權力夾縫中的孤獨人。未來的英國王室或許不會再有哈里的位置,但哈里的人生注定會永遠被王室的影子所籠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