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農村一些老話,總喜歡打比方,通常用些日常生活中的農用工具和什物為喻體,形象生動,貼近生活,一聽就能明明白白。
然而,現在很多人遠離鄉村,對農村的生活環境,越來越生疏,對一些老話不一定能理解。
本期給讀者介紹的一句農村老話是:“寧要瓦罐院,不要簸箕院”。
你知道這句老話中的“瓦罐院”和“簸箕院”,分別指什么樣子的庭院嗎?
還是老套路,這里先介紹這句老話的來源。
這句老話來源于風水典籍《陽宅十書》,書中有兩句這樣的話:“前寬后窄,越過越矮”,“前窄后寬,富裕無邊”。
第一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庭院的形狀,前面要寬一些,后面要窄一樣,家庭運勢就會越來越變差,也就是說家里的日子越過越差。
第二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庭院的形狀,前面要窄一些,后面要寬一些,家里就會變得越來越富裕,生活也就越過越好。
這里之所以說是“寬一些”和“窄一些”,指的是稍微寬一些和窄一些,如果太窄或太寬,就接近三角形了,這在傳統庭院中,不管是前面窄,還是后面窄,都不會采用這種形狀的。
這兩句話,在過去的農村流傳比較廣,運用也比較多,既可以指陽宅和陰宅所處的地形,包括總體地形和前面的地形,也是庭院的形狀,還指房屋的形狀。
上面所說的農村老話,所指的就是陽宅庭院整個的形狀。
一、簸萁院
過去農村,人們把前寬后窄形狀的庭院,叫簸萁院,也叫棺材院。
所謂簸萁院,就是指庭院的形狀像一只簸萁。簸萁形狀通常是敞口的,前面開口寬,后面窄,便于撮東西,也便于倒東西出來。
當然,也有一些地方的簸萁是收口的,也就是前面口子窄,腹部寬,底部又要窄一些,但比口子還是要大一些。農村一般把這種形狀的編織品稱為筲箕,但有一些地方還是將這種編織品稱為簸箕。
民間又稱這種庭院為棺材院。所謂棺材院,就是說院子的形狀像棺材。這主要是說棺材的形狀為一頭大一頭小,庭院的形狀類似棺材。
把前寬后窄形狀的庭院比喻成棺材,在農村是有爭議的,有些喜歡鉆牛角尖或抬扛的人,就喜歡出來反駁。
很多地方的傳統習俗,棺材擺放的時候,有兩種不同的方式。
第一種,棺材做好后,在院子里的擺放,稱擺壽材或壽木,老人還健在,只是提前預備好,因此擺放的時候,通常以門或房屋座來分內外,進門處為外,房屋的朝向為外,大的一頭朝外,小的放里面。
這也就是農村老話中,稱“前寬后窄”形狀為棺材院的主要原因。是指空棺材。
第二種,老人去世后入棺后,棺材大的一頭,為逝者的頭,放在里面,也就是房屋的坐向;棺材小的一頭,為逝者的腳,放在外面,也就是朝門(一般為堂屋大門),也就是房屋的朝向。
出殯時,小的一頭在前,大的一頭在后,寓意用腳走路。到了墳地,放入金井時,頭枕靠山,大的一頭放里面,腳踩明堂,小的一頭放外面。
這兩種擺放方式,也就成了民間爭論的原因。有些人認為,“前寬后窄”不是真正的棺材院,而“前窄后寬”才是真正的棺材院,寓意發財。
二、瓦罐院
人們把前窄后寬的庭院形狀稱為瓦罐院。
現在很多人把瓦罐和壇子混為一談,實際上,在農村瓦罐是瓦罐,壇子是壇子,是兩種不同的陶器,因此才有“壇壇罐罐”之說。兩者在使用上也有所不同。
過去的瓦罐,口子小,罐頸長,底部大。其口子小到什么程度?有一種瓦罐,只能伸進一只手,可是,如果把手伸進去后,把手握成拳頭,手就出來不了。
我家鄉有一個《秀才吃瓦罐米》的笑話故事。清朝時期,有一天清早,一位窮秀才的老婆有爭事要回娘家一趟,要到晚上才回家。出門時,老婆對秀才說,家里的米在瓦罐里,如果餓了就自己煮飯。
到了下午,秀才覺得自己肚子有點餓,就去煮飯吃。他伸手到瓦罐抓米,結果手抓米后,怎么也出不來。最后只能用手指縫夾了幾粒米出來。結果按照這個方法搗鼓了一個下午也沒掏出多少米。
老婆回家后,見秀才這樣,又好氣又好笑。她將瓦罐拿起來,倒過來,米就出來了。秀才感嘆道:“原來這么容易!”
這雖然是個笑話,由此可以說明古代的瓦罐,是什么樣的形狀,讓讀者增加印象。
民間又把這種前窄后寬的庭院稱為杏木院。也就是說,其形狀像杏木一樣。杏木的特別是靠近根部大,梢頭小。實際上,大多數的樹木都是這樣,為什么要用杏來比喻呢?
主要是因為杏木根系發達,寓意家族根基穩固、枝繁葉茂。
上面將瓦罐院和簸箕院解釋清楚了,下面就來解釋一下這句老話的具體意思。
這句俗語用了“寧要……不要……”的句式,是農村俗語和老話中常見的句式。這種句式是一種假設句,假設只有兩種選擇的情況下,只能選擇其中的一種。“寧要”就是可以選擇的,而“不要”就是不可選擇的。
一般來說,這種句式在農村俗語和老話中,假設有兩種選擇,都不是最佳選擇,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只在在沒有別的選擇情況下,只能從兩種中選一種相對好一點的。
我國的傳統庭院也好,房屋也罷,講究的是天圓地方,民居的方正是最基本的要求。在這種傳統建筑觀念下,瓦罐院和簸箕院都不是最理解的宅院,民間俗信認為,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只是瓦罐院要優于簸箕院。
我們從民間對兩種形狀的宅院取名,就可以看出其中的優劣。
過去農村,傳統習俗中,用簸箕罩人和掃帚打人,是一很大的侮辱。特別用簸箕罩人,侮辱性更強。
其中的民俗原因是,過去年輕人早亡和小孩夭折后,埋葬時,要用簸箕撮土,墳堆好后,將簸箕罩在墳尖上。民間也就形成了這種禁忌。
棺材也是讓人感到畏懼的器物,用來給庭院命名,自然是有其不好的寓意,且暗含“不吉利”。
相對來說,用瓦罐和杏木命名,聽起來就讓人舒服多了,其寓意也好多了。
民間習俗認為,簸箕院的布局財氣外泄、人丁不旺,象征家財難以積累,家族運勢衰退。而瓦罐院的布局,能“鎖住財氣”,利于家庭財富積累。
但是,民間俗信認為,瓦罐院也有一個缺陷,那就是“主小氣”,意思是說,雖然能夠聚財氣,但是,像瓦罐只進不出,家庭成員因過度節儉,形成一種非常吝嗇性格,按照農村的話說就是小氣。
總結,“簸箕院”為前寬后窄的形態,在民俗中被認為是漏財、損丁的庭院;“瓦罐院”為前窄后寬的結構,在民俗語中象征聚財、穩固,但也含有“小氣”的缺陷。
這一句老話,是傳統民居文化中“以形喻運”的常見說法,沒有科學依擾,且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其目的是為了讓人們遵守“天圓地方”的傳統建筑規矩。我們在解讀這句老話時,要用科學的思維加以甄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