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胡金華 上海報道
每逢假期,消費貸市場競爭都變得異常激烈,今年五一也不例外。
“我在節前嘗試登陸銀行APP申請提升額度,沒想到之前一直未能通過的申請,銀行方面一下子給我提升了十萬元備用金,年化利率還是和以前一樣。同時我也接到了一個中介電話,同樣是用這家銀行資金給我放消費貸款,利率竟然要比直接從手機銀行端申請低0.4個百分點,但是進一步咨詢發現,加上手續費和中介費年化利率直接翻一倍。”上海一家股份制銀行的優質客戶陳春(化名)告訴《華夏時報》記者。
記者調查發現,今年“五一”消費旺季來臨,多家銀行提前推出大額信用卡、備用金等產品的限時促銷活動,新一輪消費貸利率優惠活動同步開啟,有的銀行消費貸利率最低降至3%,但與2024年9月份消費貸“價格戰”激烈時相比,當前各家銀行推出的利率優惠活動顯得更為克制和理性,低至“2”字頭的利率已難以尋覓。值得關注的是,貸款中介也變的異常活躍,不少手機短信和貸款電話主打銀行名義的高額備用金和低息貸款,都暗藏高利貸的風險。
個人消費貸期限最長可延展至7年
隨著今年3月以來國家圍繞大力提振消費的戰略部署,消費金融領域政策密集落地,銀行在節前給客戶提升消費貸款額度一是響應政策號召,另一方面也是搶占優質客戶。
“今年3月14日,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印發《關于發展消費金融助力提振消費的通知》,從產品創新、服務提質、環境優化等維度繪制金融助力消費升級的路線圖。之后中辦、國辦于3月16日聯合發布《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鼓勵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前提下加大個人消費貸款投放力度,合理設置消費貸款額度、期限、利率。上述政策的遞進出臺,體現了國家對提振消費的重視和決心,也預示著消費金融將在提振消費中發揮更大作用。今年‘五一’長假很多銀行客戶享受到優惠利率消費貸額度提升就是一個明證。”5月2日,長三角地區一家城商行特約研究員薛洪言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據了解,目前銀行為老客戶消費貸額度提升在十萬元區間,這也與此前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印發的內容通知要求相吻合。
“我們針對優質客戶實施消費貸款額度動態調整機制,個人消費貸款自主支付上限分為兩個階梯:金卡客戶由20萬元提升至30萬元;黑鉆卡客戶由30萬元提升至50萬元。”對此,上海一家大型股份制銀行分行個金業務負責人王靄然向本報記者透露。
值得一提的是,在貸款期限上,個人消費貸期限最長可延展至7年。
而從互聯網消費貸款端來看,記者也嘗試了申請幾家互聯網銀行的消費貸款,額度也有所提升,不過貸款利率要比傳統銀行高一倍。
“宏觀視角看,WTO預測2025年全球貿易增速將回落至2.8%,疊加美國潛在關稅沖擊風險,今年外需不確定性增大。與此同時,新舊動能轉換背景下,依靠投資拉動的傳統穩增長手段空間變窄,消費成為全年穩增長的主要抓手,被置于2025年政府十大工作任務首位,成為破局關鍵。當前我國消費市場仍處弱復蘇通道,以通知為代表的消費金融新政,意在通過適度松綁、鼓勵創新,來進一步釋放居民消費需求,為提振消費、穩增長貢獻金融力量。隨著相關政策落地,銀行消費貸款有望在場景融合、額度、利率、期限、還款方式等方面開展新一輪產品創新優化,整體方向是更高額度、更低利率、更長期限以及更靈活的還款方式,以更好地滿足借款人消費需求。”薛洪言指出。
5月3日,上海一家新能源車商銷售負責人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該車品牌與銀行合作推出了新能源汽車購置政策調整后,延長貸款期限至5年可有效降低月度還款金額,且能更好地匹配車輛使用壽命與還款周期,有助于刺激20萬元以上中高端車型消費。
“假定貸款金額30萬元,3年期年利率按3.5%計算,等額本息還款每月還款約8791元;而政策調整后貸款期限延長至5年,年利率仍按3.5%計算,每月還款約5458元,將大大降低消費者的月度還款壓力。”該負責人稱。
5月3日,一家國有銀行旗下消費金融機構負責人康成旭(化名)則告訴《華夏時報》記者,當前簡單的降息提額不可持續,銀行消費貸的未來突圍方向需從“價格競爭”轉向“價值深耕”。
“首先場景化嵌入是破局關鍵,消費貸的本質是服務于具體消費行為,銀行應跳出單純放貸邏輯,主動對接消費趨勢和消費場景;其次進行客群分層與區域下沉,針對不同客群開發針對性產品,提高差異化競爭能力;同時持續發力金融科技,提高風控水平的同時優化用戶體驗。最終目標是將消費貸融入實體消費鏈條,通過差異化服務體系實現從規模擴張到質效提升的轉型。”康成旭指出。
警惕貸款中介低息消費貸陷阱
值得關注的是,在各家銀行爭相“攬客”的同時,不少貸款中介也活躍于市場當中,他們打著銀行的旗號以超低利率誘導消費者辦理貸款業務。
假期期間,《華夏時報》記者走訪了位于上海靜安、閔行等商圈的多家貸款中介公司,了解到其營銷套路:前端營銷人員拋出遠低于市場價的利率誘惑借款人上鉤,又以銀行面簽為由將借款人帶到中介公司辦公地點,而后由更為老練的工作人員說服借款人與中介公司簽訂相關合同并獲取借款人重要隱私信息,同時從中收取服務費。
“近期我們推出一款低息消費貸產品,利率僅為3%,最多可貸30萬元,只需要提供身份證就可以辦理。”一位自稱上海某銀行直貸中心工作人員的貸款經理向記者推薦他們的產品,而當記者詢問貸款流程時,該貸款經理又告訴記者辦理該業務需到銀行面簽,無法線上辦理,要求記者攜帶身份證前往指定地點。此外,在辦理業務過程中需收取相關服務費用,收費標準為最終批貸額度的1%。
記者調查發現,近期不少貸款中介活躍于市場當中,他們打著銀行的旗號誘導消費者辦理貸款業務。多家銀行則明確表示,不會收取除貸款合同約定之外的任何費用,例如“中介費”“介紹費”“手續費”“包過費”“代辦費”等。對于這些中介打著銀行旗號的推銷貸款行為,多家銀行則表示與這些貸款中介之間并無任何資金合作關系。
與此同時,多家銀行提醒,如果借款人收到營銷貸款業務的陌生電話、短信或微信廣告等,請注意識別身份,優先選擇附近的銀行營業網點進行咨詢。
此前,監管部門多次發出風險警示,并定期展開執法行動。在2024年國慶假期之后,上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執法總隊就牽頭開展“清鏈3”執法行動,通過對一家短信群發系統運營商的深入檢查,梳理出19家貸款中介公司,并對這些公司開展了現場檢查。經查,12家貸款中介公司涉嫌通過該短信群發平臺、以銀行機構名義進行虛假宣傳,1家信息公司存在買賣消費者個人信息的違法行為。
“貸款中介亂象屢禁不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當前有效融資需求不足,信貸投放難度加大,部分銀行的基層機構和客戶經理欠缺合規意識,他們希望通過貸款中介來獲取客戶;第二,金融信息存在明顯的不對稱性,金融消費者對金融機構的產品、服務、收費等情況了解有限,寄望通過貸款中介獲取貸款,或者對不法貸款中介的騙術缺乏識別能力;第三,貸款中介行為隱蔽,如果借款人不配合,較難被查處。”對此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對本報記者分析指出。
責任編輯:徐蕓茜 主編:公培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