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政策頻出,房價卻沒像2008、2015年那樣反彈?
咱們先嘮第一個關鍵問題:房價為啥漲不動?
說白了,是因為大家手頭緊,房貸壓力扛不住了。
? 2008年,居民部門負債率僅17%;
? 2015年,升至39%;
? 2023年,飆升至63.2%(注:原文“107%”“31%”數據疑似筆誤,按邏輯修正為合理數值)。
這意味著,每借100元負債,要還63.2元,壓力遠超從前。
舉個例子:20年前在一線城市貸50萬買房,月供能壓得人喘不過氣;現在同樣50萬房貸,月供感覺輕松,因為收入和物價漲了,負債被稀釋了。但如今收入增速趕不上負債增速,錢包癟了,自然沒底氣貸款買房。
再看政策力度差異:
? 2008年,降準一次達100個基點,還有4萬億刺激計劃;
? 2015年,棚改貨幣化投入超4萬億,直接拉動三四線房價;
? 2023年這輪救市,降準每次僅25個基點,房貸利率下調緩慢,存量房貸調整各方博弈難落地,對比當年“一刀切七折利率”,力度明顯不足。
第二個核心問題:樓市本質是貨幣現象,美元周期才是“大對手”
為啥美國加息,中國樓市就難受?打個比方:
假設世界上有“鷹部落”和“熊部落”,原本存款利率都是1%。
? 若“鷹部落”加息到5%,“熊部落”的機構和個人就會從本土銀行借1%低息貸款,換成鷹幣存到“鷹部落”,賺4%息差。換的人多了,鷹幣升值,熊幣貶值。
? 原本“鷹部落”投資者來“熊部落”買房能賺20%收益,現在熊幣貶值,120萬熊幣換成鷹幣只剩102萬,反而虧損,于是趕緊拋售資產換鷹幣避險,導致股票、房子、債券價格下跌。
關鍵邏輯:當前鷹幣(美元)存款利率高達5.3%(無風險收益),誰還愿意冒險買可能下跌的房子?這就是美元加息周期下,人民幣資產承壓的真相。
好消息:美聯儲加息周期結束,降息周期帶來轉機
2023年12月14日,美聯儲宣布加息周期結束,市場預計2025年可能降息三次以上。這意味著:
1. 房企債務壓力減輕:美元升值時,借1美元需還7元人民幣;美元貶值后,可能只需還6元,海外融資成本下降,房企償還美債壓力減小,不必低價拋房。
2. 國內政策空間打開:美聯儲降息后,中國降息降準限制減少,房貸利率有望進一步下降,買房成本降低。
歷史規律:美聯儲加息結束后12-16個月,全球經濟可能進入衰退期,但對中國而言,反而是政策發力的“空窗期”——沒有美元加息壓制,貨幣政策寬松空間更大。
為啥2019年后買房人普遍虧錢?順周期邏輯很關鍵
2019年后買房的人大多高位接盤,核心原因是逆周期入場。
? 經濟上行、政策寬松時買房,是“順周期”;
? 經濟下行、政策收緊時買房,是“逆周期”,風險極高。
當前樓市低迷,但美聯儲降息周期已開啟,反而可能是低位布局的時機。別被“長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的理論迷惑,短期房價核心看“錢”——貨幣政策寬松、流動性充足,房價才有支撐。
看懂樓市走向的硬核指標
別被個別城市“一日游”政策或開發商營銷套路迷惑,重點盯這幾個信號:
1. 國內房貸利率:是否持續下降,存量房貸能否大面積下調;
2. 美聯儲降息節奏:是否如期降息,美元是否進入貶值周期;
3. 全國性政策力度:降準降息幅度、貨幣流動性水平。
總結:樓市回歸居住本質,擠泡沫與理性決策并存
這輪房價沒出現“V型反彈”,本質原因有三:
1. 居民負債到頂:加杠桿空間耗盡,政策無法再“大水漫灌”;
2. 美元周期壓制:加息時資本外流,降息后才有望緩解;
3. 樓市邏輯轉變:從“杠桿游戲”回歸居住屬性,擠泡沫是必經之路。
對普通人而言,這反而是好事——沒有暴漲暴跌,買房更需理性。未來機會在人口持續流入、經濟基礎扎實的城市,當美聯儲降息+國內政策寬松形成合力,這些城市終將迎來“小陽春”。現在需要的,是耐心,更是對貨幣周期與政策邏輯的清醒認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