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今年40歲的陳女士
患有肺動脈高壓
近日,她再次來到
廈門大學附屬心血管病醫院
(簡稱“廈心”)
結構性心臟病科找陳翔博士復查,
原本6分鐘只能走100米的她,
如今能走400米了,
原本需要服用三聯靶向藥物的她,
如今只需要服用二聯靶向藥物了。
陳女士表示,在該院做了“經皮肺動脈去神經術消融”手術后,術后第三天出院,病情大有好轉,對未來的康復和生活充滿了信心。
2025年5月5日是世界肺動脈高壓日,主題是“早篩查,勿漏診”,陳翔提醒,肺動脈高壓常被誤診,確診比治療更重要。
常被誤診的肺動脈高壓
陳翔曾經接診過來自泉州的患者老黃,老黃患有肺動脈高壓五六年,但他一直在呼吸科治療,胸悶、呼吸困難等癥狀時好時壞。
后來,在一次義診中,老黃找到陳翔博士咨詢病情,陳翔判斷老黃應該是患了肺動脈高壓。最終,老黃在廈心確診肺動脈高壓,并做了手術。
陳翔惋惜地說,拖了太多年,老黃的心臟已經發生了結構性改變,治療難度大大增加。
什么叫肺動脈高壓,如何判斷是否患了肺動脈高壓?
陳翔介紹:“肺動脈高壓常被稱為‘心血管系統的癌癥’,是肺功能和心臟功能受損的一種疾病,患病率占全球人口約1%。容易誤診或漏診,3年病死率高達30%-40%,且治療手段有限。”
常人比較容易判斷的方法:
一是患者嘴唇因為供血不足,常年是藍色的,常被稱為藍嘴唇。
其次患者手指頭粗大,呈現杵狀,這是長期末梢循環缺氧導致。
三是患者常感到胸悶、呼吸困難、疲勞乏力、胸痛、頭暈等。
最后,6分鐘能不能走完100米也可以作為參考依據。
由于第三種癥狀帶來的不適,患者往往不會想到找心血管病醫生,而是找呼吸科醫生看診。肺動脈高壓是困擾心血管病和呼吸病醫生的難題,目前大多數醫院把肺動脈高壓的治療放在心血管病科,而患者又想當然去呼吸科就診,因此容易造成漏診誤診。
廈心常規開展國內原創“去神經術”
女大學生小林(化名)患肺動脈高壓后不得不在大二時休學,她已經嚴重到6分鐘走不了50米的距離,只能躺床上休息,出現了明顯的藍嘴唇和杵狀指頭。陳翔為小林開展了“經皮肺動脈去神經術消融”手術。
如今一年過去,小林已經能夠實現6分鐘走170米到200米的距離,正計劃進一步康復后回大學復學。
▲廈心專家正在開展經皮肺動脈去神經術
肺動脈高壓分1到5型,針對不同分型,治療的策略不盡相同:包括原發病的治療,靶向藥物的治療以及介入手術治療。
其中介入治療的“經皮肺動脈去神經術”由廈心院長王焱在2024年3月17日完成,是全球首例肺動脈射頻消融導管上市后的手術。
陳翔介紹,該手術是國內原創的手術,美國梅奧診所Kwan S.lEE、美國鳳凰城班納大學Marvin Ho-Keung Eng、意大利醫學專家Livio Giuliani和港澳臺等地知名醫院的專家曾來到廈心參觀學習,廈心還開展了多次肺高壓治療學習培訓班。
“經皮肺動脈去神經術”適合1、2、4型肺高壓,目前在廈心已經常規開展,去年該團隊完成了近百例手術,幫助患者恢復了健康并獲得良好反響。
陳翔提醒:
如果有出現前文提到的明顯癥狀,患者需要盡早到心血管病專科早篩查、早診斷、早治療,對于此病的確診比治療更重要,如果不及時就診,往往會導致心臟結構性改變,因而治療難度加大,恢復情況也不如盡早治療。
據了解,廈大附屬心血管病醫院是國家心血管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分中心,承擔著大量肺高壓患者的規范化診療工作,醫院開設肺高壓門診多年,能夠準確診斷各類疑難肺高壓,尤其在特發性肺高壓的診療方面,擁有各類靶向藥物,并已常規開展經皮肺動脈去神經術,治療手段和藥物品種齊全。
(游章友 劉云芳)
現在刷到我們全憑緣分
大家記得設置星標
關注精彩內容不迷路~
編輯:小楓
審核:黃美輝、陳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