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多久去一次書店?最近一次買書是什么時候?你知道嗎?現在的書店已經和以前大不一樣了。“記者變形記”的第五站,虹口融媒的記者來到一家在虹口經營多年的老牌書店“上班”,當一日店員,感受如今書店的變化。
42年虹口老店“新生”
本以為做一天書店店員,主業就是“學賣書”“理書架”,可剛剛在上外書店“上崗”,店長沈紅瑛就告訴記者:你錯了!
有何“大不同”?還要從老書店的新生開始說起。上外書店創立于1983年,是一家陪伴了多代上海人的老書店。店內囊括了英、日、法、德、俄等25個語種的外語教育和外語學術圖書。其中,外語學術類圖書陳列銷售品種是國內最全的。很多老上海知道,要買外語書,可以去上外書店“兜兜看”。
▲上外書店外景
2019年,經過升級改造,上外書店的“外在”大變樣,不僅“顏值”清新,而且還多了深度閱讀區、語言測試室等功能區域。尤其步入星空穹頂文化區,抬頭仰望,李清照的詞和各國各語種文學家、哲學家的佳句“匯成”浩瀚星空,文化和美學的雙重疊加,一度把42年老店變成了“網紅”。
▲上外書店星空穹頂文化區
上外書店在變美的同時,內在也同步得到了提升?,F在,書店經常舉辦多語種書展、國別主題展和各種文化活動。要承接下這些“有品味”的活動,自然對店員的要求也水漲船高。
沈店長告訴記者,和幾十年前比,現在的書店店員除了圖書專業知識,還需掌握活動策劃、社群運營、空間設計等復合技能。那些整理書架的忙碌身影,現在既要根據節日主題布置書架展臺,也要策劃文化展覽和活動;既要化身“知識顧問”實時回復讀者咨詢,還要運營和維護線上書友社群,為愛書人營造氛圍空間,吸引更多人走進書店。
▲上外書店內景
記者接受連環“考驗”
剛了解完職業的前世今生,沈店長就向記者發出了職業小挑戰——像一名老店員那樣,為書店策劃一場“母親節”親子手工活動。
店長告訴記者,策劃文化活動需要考慮到許多方面,具體包括:確定活動主題、設計活動環節和流程、活動招募與宣傳、準備物料等。各項工作環環相扣,內容繁瑣,很考驗人的統籌、規劃和應變能力。這也是現在書店店員要會的基本技能之一。
▲沈店長正在“帶教”記者
“活動要把上外書店的招牌特色融合進去。”沈店長剛在策劃會上一拋出問題,就引發了老店員的熱烈討論。輪到記者這個“新人”發言,未免有些忐忑。仗著自己平時“跑”書店新聞條線積累的些許經驗,記者想了想,便大膽發言:“我看到進門的書架上,有很多童書,可不可以找一本契合我們活動主題的?用講故事的方式給小朋友們引入主題?”
“好主意!”最終,臨時同事們和記者選定了引進版童書《媽媽出差那一年》。故事里主人公為母親準備禮物的情節,與親子活動的主題完美契合。
▲記者和臨時同事們討論活動舉辦細節
撰寫主持稿、準備物料……一切順利推進。記者以為自己已順利“通關”,可沒想到挑戰還在繼續。在布置場地環節,記者剛想把椅子排成一排,沈店長馬上就出手制止。她告訴記者,活動場地布置也有不同講究。這次舉辦的是親子活動,因此布置場地時也要充分考慮到親子活動的特點,小朋友都想挨著家長坐,而且肯定會經常舉手找老師幫忙的。所以,一般舉辦親子活動時,要將桌椅擺成“對話島”形態,在動線設計上給主講老師和工作人員留出工作空間,同時也留出親子并坐的空間。除此之外,舉辦活動時候,參與者都會比較投入,店員還要會控場。
▲記者和臨時同事們布置活動場地
從前期策劃到中期準備,再到正式開展活動。經過接連闖關,書店“上班”體驗終于結束了,復盤了整個過程,記者這才明白,沈店長為何一開始說自己“錯了”,也改變了對如今書店的認知。
▲完成職業體驗后,記者和參加活動的小朋友合影留念
“圖書+”:實體書店的破局之路
在互聯網迅猛發展的沖擊下,實體書店曾一度面臨客流量銳減的生存危機。然而,通過積極探索轉型升級路徑,不少書店成功實現了革新,走出了一條“圖書+”的融合發展之路。即,書店的主業仍是賣書,但不止于書。這種模式打破了傳統書店單一售書的局限,將書店變為集“閱讀服務、文化體驗、社群運營”于一體的復合型文化空間,喚起了人們對實體閱讀體驗的興趣。
▲1925書局舉辦的電影主題分享會,吸引讀者冒雨前來
在具體實踐中,書店通過精心策劃報告會、讀書會、影視鑒賞、文化講座等雅致活動,既保持了書店的文化調性,又豐富了消費者的體驗維度。同時,咖啡輕食區的設置和文化創意產品的引入,進一步延長了顧客的駐店時間,提升了消費黏性。特別是針對親子家庭開發的活動,滿足了當代家庭的“遛娃”需求,也培養下一代對實體書店的情感連接。這些舉措使書店逐漸積累起穩定的粉絲群體,形成了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
▲上外書店母親節手工活動現場
一邊是像上外書店這樣的老牌書店“華麗轉身”,另一邊則是新生代書店踏著互聯網浪尖,逆勢誕生,用個性闖出了自己的路。
建投書局是虹口第一波網紅書店之一。它的出名始于顏值——書店最標志性的“穹頂閱覽室”?;⌒螘芘c拱形落地窗構成震撼視覺,因酷似《哈利·波特》中的魔法學校,還一度被書迷贈送了魔法書店的雅號。顏值讓書店“出圈”,而“圖書+”讓它坐穩了江湖地位。書店除了一直堅持好傳記主題書店的定位外,還跨界舉辦經濟、藝術、社科類高端講座,吸引學者、企業家與文學愛好者,成為北外灘的文化社交地標。
▲建投書局的“魔法大廳”現在變成了“傳記圖書館”,經常舉辦各類文化活動
作為上海首個文化人才公寓“獵戶座”的配套,1929辛墾書局則以社群為紐帶。書局不僅引入了青年夜校,而且還推出“主理人計劃”,入住文化人才公寓的住戶不僅能參加各種特色活動,而且還能自主策劃活動。奧運期間的賽事直播、臨摹齊白石的名作、學打手碟、學AI創新……書局舉辦的各色活動把文化人才們的閑暇時光“填滿”了。
▲辛墾書局的青年夜校豐富了青年文化人才的夜生活
此外,位于今潮8弄的樂開書店引入了時下年輕人喜愛的“谷子店”,1927·魯迅與內山紀念書店的則在書店咖啡館里賣起了“朝花夕拾”“吶喊”等以魯迅先生著作為靈感的咖啡。
▲1925書店內的特色咖啡,讓讀書多了一份額外味道
書店,是一個紐帶,始終連接著愛書的人和文字世界,也逐漸成為一個載體,承托起更多人的“都市時光”。這背后正是書店店員的堅守和努力。
“一日職業體驗”結束了,記者也與臨時同事們告別。他們說,他們也和記者一樣,期盼自己策劃的活動能為更多人帶去收獲,也希望通過這些活動,吸引更多人有空時到書店逛逛,“追回”一度失去的閱讀時光,重拾書香里的快樂。
▲上外書店內景
結束了這一天的職業體驗
記者也帶上了一本好書
回家慢慢品讀
你呢?
想好下個假期去哪家書店了嗎?
策劃:萬彥
記者:萬彥、王欣竹
視頻:劉文、王欣竹、萬彥
圖片:劉文、萬彥、虹口區融媒體中心資料圖、網絡
編輯:萬彥、王欣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