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印石,一把刻刀,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篆刻不僅是文字的藝術,更是歷史的見證與匠心的凝結。今年春季學期,九亭社區學校開展非遺篆刻文化課堂,讓市民在體驗非遺魅力和感受匠心傳承的同時,重溫“二十四節氣”蘊含的文化內核。
篆刻課堂:方寸之間見天地之大
在九亭社區學校的教室內,刻刀與石料的摩擦聲此起彼伏,學員們專注地學習篆刻。這門古老技藝正在成為九亭居民的文化新寵。印章雖小,卻融匯著豪邁飄逸的書法筆意,賞心悅目的構思繪畫,更兼得巧奪天工的雕刻刀工,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實用價值。銳利的刀鋒,勁秀的字跡,掩飾不住學員興奮的心情。社區居民黃教授一邊展示剛剛完成的篆刻作品一邊說道:“一直就有一個為自己雕刻一枚印章的心愿,今天終于做到了,要感謝許老師的指導,也讓我進一步了解到漢字的博大精深。”
篆刻是書畫之外的另一種語言。一刀一痕,都是作者內心世界的映射。主講老師許宏河用了數十年時光打磨,將紅色題材、城市地標、傳統文化等元素融入形制,讓古老技藝煥發新聲。學員們在篆刻中感悟古人“觀天察地”的智慧,面對“激光雕刻是否沖擊傳統”的提問,許宏河老師說:“科技是工具,文化是根脈。”他堅持手刻的溫度,認為篆刻的核心在于“靜能生慧”,好的篆刻作品要讓人看懂、共鳴,像詩歌般傳遞情感。
節氣入印:刻刀下的時光流轉
目前九亭社區學校的篆刻課程以“二十四節氣”為主題,許宏河老師的課程思路是將自然時序融入方寸印石,從“清明踏青”到“冬至數九”,并通過設計節氣圖案,賦予篆刻作品生動的季節意象,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活力。“二十四節氣”承載著農耕文明的智慧與深厚的情感。它們不僅僅是氣候變化的簡單反映,更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生活習俗和科學價值,也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
張城昊小朋友篆刻的是一枚“小滿”的節氣。他說:“小滿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八個節氣,是代表麥穗的果實剛剛充盈的意思。這也告訴我們一些人生哲理,要知足常樂,不必過度地追求完美,我們要多抓住一些生活中的小確幸,人生小滿勝萬全,何須多慮盈虧事。”
篆刻是解壓的藝術,更是叩問文化根源的鑰匙。當刀尖觸及石面時,刻下的不僅是文字,更是五千年文明的溫度。據悉,九亭鎮圍繞非遺傳承、書法繪畫、文明倡導等,開展了一系列的文旅融合活動,包括主題展演、藝術展覽、戲曲展演、書香閱讀等,以美育人、向美而行,讓更多的居民游客享受文化藝術盛宴。
供稿:九亭鎮分中心
編輯:周正豪 王紅霞
審核:周樣波 初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