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2025年5月4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接受美媒采訪時再次刷新下限,公開承認他曾向墨西哥總統克勞迪婭·辛鮑姆提議派遣美軍進入墨西哥“協助打擊販毒集團”。而辛鮑姆對此毫不客氣,斷然拒絕,并以一句擲地有聲的表態回應:“主權不可出售。”
這不是特朗普第一次想把“鄰國”當成自家后院予取予求。早在他上個任期期間,他就屢次威脅要動用軍事力量“清除墨西哥境內的販毒組織”,并將墨方“打擊不力”作為口實,一方面推動國內安全議題升級,另一方面為干涉他國事務制造合理化話語。如今他卷土重來,再拋出“美軍協助”這塊政治糖衣,其本質依舊是“披著打擊毒品的外衣、行主權干預之實”。
墨西哥總統辛鮑姆展現出罕見的堅定與清醒。她不僅拒絕了美國提出的所謂“援助”,更明確表示,絕不允許任何外國軍隊踏入墨西哥國土半步。她的回應直接撕開了特朗普外交言辭的“民主”偽裝,也為拉美國家在面對美式強權時樹立了榜樣。
在提出軍事介入之前,特朗普竟然還腦洞大開,提出要將“墨西哥灣”改名為“美國灣”。他以美國在該海域的“影響力”為由,大言不慚地宣稱更名是“合理而必要的”。這一提議不僅在國際社會引發譏諷,連美國內部的媒體都不買賬。墨西哥總統對此再次強硬回懟:“墨西哥灣的名稱早已獲得聯合國承認,我們不會配合任何荒唐的民族主義游戲。”
一邊派兵威脅,一邊連地名都不放過,特朗普的“帝國幽靈”早已走火入魔。他的這些行為無非是為即將到來的選舉造勢,制造“安全危機”,描繪“敵人形象”,然后扮演“拯救者”。這是一套熟得不能再熟的政治戲碼,早已在其第一任期中表演過無數次。而這一次的劇本,只不過換了個對象,從中國、伊朗、加拿大輪到了墨西哥。
墨西哥國內對此反應強烈。無論是左翼媒體還是保守派議員,幾乎一致對特朗普的言論表達憤怒,稱其為對國家尊嚴的侮辱、對主權邊界的踐踏。墨西哥議會有議員呼吁對美國展開外交抗議,甚至重新審視兩國邊境安全合作協議。
一位墨西哥外交評論員直言:“特朗普從未把墨西哥視為平等的國家,而只是一個可以肆意干涉、操弄的地緣棋子。”這句話,道盡了整個拉美世界對美國長達數十年的警惕與反感。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自身在毒品泛濫問題上的責任從未正視過。芬太尼為何能在美國成災?除了少部分通過墨西哥滲透外,美國國內監管缺位、醫保系統漏洞、藥企利益操控才是根源所在。將責任全盤甩給墨西哥,不過是特朗普為政治甩鍋所慣用的手法。喊打喊殺的是他,躲避監管與立法改革的還是他。對內懶政、對外施壓,這就是“美國優先”的真實面貌。
而當特朗普試圖通過“美軍進墨”實現所謂的“邊境安全”時,他實際上是在挑戰整個拉丁美洲對美國干預主義的底線。一旦今天墨西哥默認了美軍存在,明天美國就會在中美洲、安第斯山脈甚至加勒比群島進一步擴展軍事觸角。這不僅會引發區域動蕩,更會重啟二戰以來最嚴重的地緣博弈,華盛頓對拉美的“門羅主義”復辟。
拉美國家近年來逐步擺脫華盛頓主導的外交模式,尋求多極化發展路徑。無論是巴西的“南美命運共同體”倡議,還是阿根廷、智利與亞洲國家的合作深化,都是對單邊霸權結構的有力抵制。在這種趨勢下,特朗普的發言無異于在自毀外交信用。
美墨之間確實存在毒品犯罪等現實問題,但解決問題的前提是平等對話與合作,而非軍事威脅與主權否定。辛鮑姆總統的拒絕,不僅是對墨西哥的捍衛,也是對整個拉美世界的捍衛。特朗普所代表的,是一種舊時代的強權邏輯;而辛鮑姆所傳遞的,則是一種新型南方國家自主意識的崛起。
美墨關系未來走向如何,將取決于美國是否愿意真正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態,停止將鄰國當作政治消耗品。在邊界的那一端,墨西哥已經用行動做出明確回答:不是所有國家都愿意在選舉年的劇本中扮演“背景墻”。
特朗普可以繼續“談論此事”,但他的話語早已失去信用。墨西哥,不會再退讓一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