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河北頻道
5月4日,正值五四青年節,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哈里哈鎮八十三號村森林宿集大食堂正式啟用,并舉辦“薪火相傳 不負韶華——弘揚塞罕壩精神青春宣言”主題活動。
走進新落成的林場大食堂,原木桌椅與墻上記錄塞罕壩“沙地變綠洲”歷程的老照片交相輝映,訴說著艱苦奮斗的歲月傳奇。食堂首日推出的“生態宴席”,以圍場特色莜麥、有機時蔬為食材,搭配滿族傳統八大碗等地域美食,吸引游客爭相品嘗。
“春花盛開,正是吃生態美食最好的季節!”來自天津的游客張女士贊不絕口。
活動現場,老林場職工動情回憶在極端嚴寒中植樹造林的經歷,詮釋“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內核;青年代表則結合電商助農、文旅創新等實踐,分享傳承精神、助力鄉村振興的新思路。
兩代人圍坐一桌,青年志愿者為老人遞上熱騰騰的特色菜肴,傾聽老一輩講述與黃沙搏斗的故事,并交流集體依托森林宿集項目,整合生態資源,引導村民以土地入股、勞務合作等形式參與項目運營,創辦民宿,共享旅游收益,發展鄉村旅游。
圍場森林宿集負責人劉曉敏說,八十三號村創辦的村里大食堂是森林宿集的一個部分,就是以“餐飲+文化”模式打造“生態+文化”的美麗鄉村窗口,通過開展塞罕壩精神主題宴席、滿族飲食文化節等活動,深化“食堂+農戶”合作,擴大有機食材采購規模,帶動村民參與全產業鏈發展,以村集體領富帶富、創辦民宿、發展鄉村旅游。
據了解,圍場森林宿集項目主要依托特色自然山水森林景觀,結合當代美學形式,展示森林“水庫、糧庫、錢庫、碳庫”作用,打造科普基地、生態農莊、農業研學村落等綜合型生態文化旅游打卡點,推介圍場人文歷史、自然風光和特色產業,引導消費者參與消費扶貧,促進鄉村振興。
同時,結合鄉村治理,哈里哈林場大食堂創新推出“積分制+孝心餐”治理模式,村民通過參與環境整治、文化傳承、志愿服務等每月累計積分,可兌換餐食或農產品,激發鄉村建設活力的同時,也成為凝聚民心的紐帶,助力生態資源轉化為發展動能。
“以前覺得做公益是‘虛’的,現在積分能換實實在在的孝心餐,大伙兒干勁更足了!”村民王大姐感慨道。這一模式將鄉村治理與孝老文化結合,既激發村民參與熱情,更讓尊老愛幼的鄉風民風落地生根。
哈里哈鎮黨委書記李樹軍表示,森林宿集還依托生態資源,構建“自然科普+文化沉浸”研學體系,結合“十里畫廊”精品旅游線路,整合星空圖書館、溫泉療愈、靈芝谷特色種植等業態,建立健全種植、加工、營銷、文旅體驗全鏈條,推出健康產品及農事體驗項目,塑造沙棘等林果特色產品品牌,推動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高效轉化。
未來,圍場將以森林宿集為關鍵抓手,持續弘揚塞罕壩精神,在鄉村振興“二次創業”中全力打造“生態優先、文化賦能、產業富民”的綠色發展新名片,為京津冀地區生態協同發展注入新活力。(閆雪、張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