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北京大學的校園,身著學士服站在鏡頭前,身后卻空蕩蕩的。
沒有歡呼雀躍,也沒有拋帽子慶祝的畫面,只有一個人靜靜佇立。
這不是電影里的場景,而是2024年北大古生物學專業畢業生薛逸凡的真實經歷。
一張“獨自一人的畢業照”在網絡上迅速傳播開來,引發了無數討論:古生物學到底是什么?為什么這么少人關注?
一個頂尖大學的專業,怎么會如此孤單?
簡單來說,古生物學就是研究遠古生命的學問。
恐龍化石、寒武紀時期的奇特昆蟲、遠古植物的葉脈結構,這些都是古生物學家眼中的珍寶。
聽起來是不是很酷?但實際情況是,這個專業在國內的發展幾乎被“凍結”了。
北大古生物學專業成立于2015年,到2024年,整整9年時間,只招收了6名學生,平均每年還不到一個。
到了薛逸凡這一屆,更是夸張——全系就她一人。
曠課?根本不存在,因為如果她曠課,就等于整個系都放假了。
畢業照也只能自己對著鏡頭微笑。
為什么會這樣冷門呢?原因其實并不難理解。
雖然古生物學聽起來“高大上”,但它不像計算機或金融那樣能夠直接轉化為實際收益。
四年學下來,能做什么?去博物館整理化石?還是跑到荒山野嶺挖掘骨頭?
對于大多數學生而言,這種“浪漫”只能聽聽而已,真正填志愿時可不敢輕易嘗試。
此外,這門學科對基礎知識要求很高,地質學、生物學和化學都要精通,同時還需要有極大的耐心,愿意與石頭和骨骼打交道。
換句話說,這不是一門人人都能接受的學科,而是一顆需要真正熱愛才能堅持下去的“孤獨星球”。
國內開設古生物學的高校寥寥無幾。
除了北大之外,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南京大學、西北大學等少數幾所大學設有相關專業或研究方向,但規模都非常小,招生人數也極其有限。
例如,中國地質大學的地質學(含古生物方向)每年也就招十來個人,而像北大這樣直接以古生物學命名的本科專業,在全國范圍內幾乎是獨一無二的。
冷門到這種程度,連招生宣傳都顯得有些“無力”——畢竟,有多少高中生會主動說:“我要去研究恐龍化石!”
薛逸凡是北大古生物學專業的第六位,也是去年唯一一位完成本科階段學習的女生。
2019年高考后,她毅然決然選擇了這個“無人問津”的領域。
也許是童年時期對恐龍的癡迷,也許是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總之,她踏上了這條鮮有人走的道路。
四年的大學生活注定與眾不同。
沒有熱鬧非凡的社團活動,也沒有成群結隊的同學聚會,她的日常更多是在實驗室里度過,盯著顯微鏡下的化石切片,或者跟隨導師外出考察,頂著風吹日曬尋找幾億年前的線索。
課堂上,她常常是唯一的聽眾,老師講課就像專門為她開的小灶。
聽上去有點讓人難過,但薛逸凡卻表示:“雖然會有孤獨感,但我從不后悔。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這種感覺真的很難用語言表達。”
她的畢業照之所以觸動了那么多人的心,大概是因為那種孤獨感太過真實。
照片中,她穿著學士服,站在北大的標志性建筑博雅塔前,笑容堅定卻又帶著一絲落寞。
沒有同學相伴,沒有熱烈的氛圍,只有她一個人,用四年的努力完成了這場“獨角戲”。
網友們看到后既感慨又欽佩,有人留言道:“這才是真正的熱愛,孤獨且勇敢。”
古生物學之所以冷門,歸根結底還是因為“現實”二字。
我們必須承認,現在的年輕人選專業時或多或少都會考慮就業前景。
學計算機可以進入大公司,學金融可以去投行工作,學醫可以成為醫生,
可是學古生物學呢?就業方向狹窄得讓人有些擔憂。
古生物學畢業生的主要出路有以下幾種:一是繼續深造,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爭取留校從事研究;
二是進入博物館或地質勘探單位,負責化石保護或科普教育;
三是轉行,投身環保、能源行業,甚至干脆做一些與專業無關的工作。
然而,這些選擇要么需要極高的學術水平,要么薪資待遇一般,還得面對長期野外工作的艱辛。
相比之下,熱門專業的“錢景”顯然更具吸引力。
再加上古生物學的研究需要長時間投入,成果卻不一定馬上顯現。
比如,挖掘一塊恐龍化石可能需要數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才能拼湊出完整的科學結論。
這對追求速成的現代人來說,無疑是一種“勸退”因素。
而且,國內對古生物學的資金支持和公眾認知度都不夠高,很多人甚至覺得“研究恐龍有什么用?”
這種誤解讓古生物學更加邊緣化。
不過,盡管古生物學現在冷門,它的價值卻一點都不小。
古生物學不僅僅是研究恐龍,它還通過化石揭示地球生命演化的秘密。
比如氣候變化、物種滅絕等熱點話題,都與古生物學緊密相連。
科學家通過研究幾億年前的化石,能夠預測地球未來的環境趨勢,這對應對全球變暖、保護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再者,化石還與能源密切相關。石油、天然氣勘探通常需要古生物學家分析地層中的微體化石,判斷哪里可能藏有資源。
這可是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甚至在航天領域,古生物學也有用武之地——研究火星上的潛在生命跡象,就需要古生物學家的專業知識。
隨著科技進步,古生物學的前景實際上正在悄然改善。
比如,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的應用,使化石分析變得更加高效;國際合作的增加,也讓中國古生物學家有了更多的發聲機會。
像薛逸凡這樣的年輕人,如果能夠堅持下去,很有可能在學術界開辟一片新天地。畢竟,在小眾領域做到頂尖的人才,永遠都是稀缺資源。
薛逸凡的畢業照,不僅象征著孤獨,更傳遞出一種無聲的力量。
它讓我們意識到,在這個節奏飛快的社會里,還有人愿意為自己的熱愛付出代價,愿意在無人關注的角落默默耕耘。
古生物學或許冷門,但它承載著人類對生命起源的好奇心,以及對地球未來的思考。
每一塊化石都是時間贈予的禮物;每一位古生物學家,都是與過去對話的使者。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 北大再現一個人的畢業照,該專業三年后才再有畢業生 法制晚報 2016-07-04 14:5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